古往今來,學習王羲之的書家,可謂數不勝數,但是悟透精髓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譬如智永、虞世南等人,雖然精通古法,可他們的筆勢精嚴,傳世法帖多是拓本,不利于學習。
宋朝“尚意”,改造偏多,風韻不夠純正,至于元明清,專家曾言:“趙子昂得王羲之之實,董其昌得王羲之之虛,把兩個人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王羲之”。
趙孟頫最得王羲之的筆法,而董其昌最得王羲之的氣韻,后人臨學時,常把“趙董”合并一起學習,保障形神具備,不過同臨2人法帖,費時費力。
實際上,就在明朝,朱元璋有一位后裔,真正領悟“二王”筆法,書法極其高妙,水平甩趙孟頫一大截,此人就是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
他生不逢時,恰遇明末期,清人入關,奪得江山,因出身皇族,遭到猜忌,恐其奪得皇位,為了緩和處境,他出家為僧,把名字的“牛耳”刪掉,改名八大山人,古代“牛耳”2字象征權力。
此舉告知清人,自己無意爭權,表面上,他已無仇恨,可是心里并不平靜,為了發泄憤懣、痛苦,他把全部情感,投入藝術創新,特別是書法,自幼見到名家真跡,眼界開闊,修養深厚,避世苦學后,實力更是強悍。
欣賞74歲左右,所寫《臨興福寺半截碑》,相比《圣教序》,《半截碑》的字體,更加精妙且標準,此乃僧人大雅,為紀念吳文而立,又名《吳文碑》,參考《圣教序》、趙?!肚ё治摹罚€有王羲之真跡集成
因出土斷裂2截,全卷剩余700多字,章法排布自然,懂得合理變通,不會恪守一種形態,八大山人的摹本,再現古法之妙,十分生動潤麗,以短促含蓄的運筆,還原晉書“尚韻”本質,摒棄唐以后刻帖的描摹習氣
行筆圓厚含蓄,線條盤旋如曲鐵,字間以筆勢暗連,章法疏朗,營造“空靈寂寥”的禪意空間,如齊白石所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八大學王形神俱在而又超脫俗品,前無古人而后亦無來者”
邵長蘅曾記載:“山人之書法,行楷學大令(王獻之)、魯公(顏真卿),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陳鼎贊嘆:“至于書法,則脫胎骨于魏晉矣”,楊賓亦言:“其書有鐘、王之氣?!?/p>
八大殺人推崇古法,時常臨習“王字”,《圣教序》、《半截碑》等盡數掌握,最得“二王”神髓和筆法,就像這幅《臨興福寺半截碑》,筆筆老道,深入晉唐神髓,王羲之看了也得叫天才。
而今,我們對八大山人《臨王羲之半截碑》,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分為上下2冊,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此帖極為高清,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細膩,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