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皇室貴胄是出書法家最多的群體,一來是因為他們有權有錢,可以請來頂級名師、收藏珍貴法帖;二則是代代相傳,保證了筆法的有序以及純正性。乾隆被譽為中國“最牛收藏家”,他內府所藏的書法總計不下10萬卷,他的兒女們也因此沾了光。
乾隆有一個兒子,自知與皇位無緣,索性不參與奪嫡,而是把心思放在了書畫上,被世人稱為“風流王爺”,他就是成親王永瑆。永瑆,字鏡泉,號少廠、詒晉齋主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生,他是弘歷的第十一子,嘉慶帝異母兄。
他自幼表現出極強的藝術天賦,三歲時就能寫大字,年紀稍長便開始遍臨古帖,把懸腕作書之法訓練得爐火純青。崇慶皇太后知道這個孫兒別無所好,于是將陸機真跡《平復帖》賞賜于他,故而其書齋得名“詒晉齋”。
成親王初以趙孟頫、董其昌書為啟蒙,進而學米芾、黃庭堅、顏真卿、“二王”,直言自己是“取百家之長”。嘉慶盛贊永瑆:“朕兄成親王自幼專精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數十年臨池無間,近日朝臣文字之工書者,罕出其右。”
當代書家啟功畢生臨摹成親王書法,他直言:“我們旗人學字,沒有不臨成親王,沒有不以其為最高宗旨的。”成親王傳世書法較多,而《百家姓》是其奉敕所寫,用筆精致典雅、細膩自然,論美感絲毫不輸趙孟頫的字。
此作為紙本冊頁,總計56行、300余字,字徑大小約2厘米,完成于嘉慶元年(1796年)。《百家姓》明顯以趙孟頫、歐陽詢、王羲之《圣教序》筆法為基礎。中鋒圓轉與方勁峭拔兼具,起筆多藏鋒逆入,筆鋒輕頓后順勢切入,比趙體更顯勁挺,無浮滑感。
轉折處方折與圓轉交替,橫折外沿取歐體方勁,內角卻以腕力絞轉成圓勢,避免生硬,收筆回鋒藏韻。結字中宮緊縮,外畫舒展,形成“內緊外松”的空間對比,偏旁處理規范,規整靈動,無刻意對齊的板滯,整體顯“端莊中見活脫”的皇家氣象。
永瑆此作將晉唐帖學的筆法、結字規范提煉成可操作的范式,既保皇家書法的莊重,又避匠氣,堪稱書法入門與進階的范本。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