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最近的日子,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市值突破1.1萬億美元,月營收站穩100億美元,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長40%。
這些數字都在傳遞一個信號:失去華為這個第二大客戶,臺積電不僅沒受影響,反而賺得更多了。
這聽起來有點反常識。畢竟此前的華為貢獻了臺積電14%的營收,是僅次于蘋果的第二大客戶。當時很多人擔心,失去華為,臺積電的產能會不會閑置?營收會不會下滑?但現實卻恰恰相反。臺積電不僅沒受傷,反而越活越滋潤。
為什么臺積電失去華為訂單,反而更賺錢了?
首先,眾所周知臺積電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它的芯片制造技術。技術領先,客戶搶著送錢,在7nm以下的高端制程市場,臺積電幾乎壟斷了全球訂單。三星雖然也在追趕,但良品率和穩定性一直不如臺積電。
比如高通的驍龍芯片,原本部分訂單交給三星代工,但因為發熱和功耗問題,最終還是回流到臺積電。
更關鍵的是,臺積電的3nm、2nm工藝已經進入量產階段,而競爭對手還在苦苦追趕。蘋果、英偉達、AMD這些大客戶,為了搶產能,甚至愿意提前支付定金。臺積電的工廠不是“有沒有訂單”的問題,而是“訂單太多,產能不夠分”的問題。
其次是臺積電很聰明,在失去華為后,它迅速調整戰略,大舉投資全球市場建廠、就近服務交付訂單。它在亞利桑那州建了5nm、3nm甚至2nm的先進晶圓廠,而且宣布在歐洲、日本、新加坡建廠。這一系列舉動不僅拿了補貼,還拉了更多訂單。
比如英特爾,自己的7nm工藝遲遲搞不定,只能把部分芯片外包給臺積電;AMD的CPU、英偉達的GPU,幾乎全部依賴臺積電代工;蘋果就更不用說了,iPhone、Mac芯片的訂單全砸在臺積電身上。
因此臺積電在各地建廠,本質上是在“綁定”它的客戶,讓其更依賴自己的產能。
最后則是AI爆發,英偉達的訂單再次成就了臺積電。如果說蘋果是臺積電的“現金奶牛”,那英偉達就是它的“印鈔機”。過去兩年,AI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長,英偉達的GPU供不應求,H100芯片甚至被炒到4萬美元一片。
而這些芯片,全部由臺積電代工。
要知道,AI芯片的利潤極高,臺積電的5nm、4nm產能被英偉達包圓,營收自然水漲船高。臺積電自己也承認:“AI芯片的需求遠超預期,我們的產能根本不夠用。”
因此,正如此前臺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表示,產能被蘋果、英偉達、AMD、高通這些客戶填滿,甚至還要排隊。華為的訂單,對現在的臺積電來說,已經不再是“必需”。
而華為也找到了新出路——自研+國產供應鏈。麒麟9000S、昇騰芯片已經能在國內生產,雖然工藝暫時不如臺積電,但至少能保證供應。就像任正非表示的“用數學補物理,用非摩爾補摩爾,集群補單卡,結果都是能用的”。
結論:雙方其實都走出了自己的路,商業世界里,沒有誰離不開誰。臺積電失去華為,但它抓住了AI、美國市場和先進制程的紅利,反而賺得更多;華為失去臺積電,卻逼出了自研芯片和國產供應鏈,走出一條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