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蓁蓁,一個80后寶媽~
家有12歲兒子,在科學養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很多孩子一二年級數學還都是100分,可到了五年級一下子就跟不上了……
小升初時數學如果不好,到了初中補都補不過來。
7-12歲的孩子雖然開始發展邏輯思維,卻仍然需要依賴實物和圖像來學習數學。
這一點,顯然在學校教室里很難實現。
低年級孩子還能靠著背來學數學,到了高年級你問他:一塊披薩切兩半,他能懂拼在一起還是同一塊;但若問“A>B是否等于B
而小學六年恰恰是培養數學思維的黃金窗口期,一旦錯過,中學的抽象數學(無理數)就會成為孩子噩夢的開始。
12歲前,讓孩子愛上數學,可是個技術活!
無論孩子未來是學文科還是理科,數學永遠是核心科目。
高考改革后,數學不再區分文理科試卷,所有考生的數學難度和范圍統一,對文科生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高考總分決定錄取結果,所以數學成績至關重要:
想要考上985院校,數學成績需要穩定在120分以上;
想要考上211院校,數學成績需要在110分以上。
而且高校自主招生、強基計劃、國際課程體系這些,也都會重點考察數學能力。
清華大學有研究發現:中學階段數學興趣濃厚的學生,理科綜合學習效率能提升40%以上。
因為數學是其他理科的基礎,數學不好的孩子,物理肯定也學不明白。
倩倩又被老師留堂了,這是本周的第三次了,還是因為計算錯誤。
媽媽都不敢接老師電話,她也不是沒幫孩子練習,但倩倩的計算就是漏洞百出,怎么都算不對。
一位小學老師告訴我:孩子對數學的恐懼就像恐高,即使面對簡單題目,他也會因焦慮而大腦空白。
這種陰影可能縈繞一生,而種子卻是在小學埋下的!
腦科學研究顯示,7-12歲培養數學興趣,能形成高速神經回路,而那些被迫刷題的孩子,建立的是充滿挫敗感的回憶。
未來他們對數學的體驗將天差地別。
《數學教育心理學》追蹤發現:85%的數學家,童年都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記憶。
那些在小學就愛上學數學的孩子,到了初中之后數學應用題得分率會高出同齡人31%。
可見點燃孩子的數學興趣有多重要。
如果你家有小學生,下面三招一定要收藏起來,照做就能讓孩子愛上學數學。
讓孩子系統學習數學是老師的事,但讓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就是家長的責任了。
廣州一位媽媽帶孩子排隊做核酸時,弟弟突然問:“為什么10個人測一管?”
哥哥搶答:“省試管呀!十人用一根,速度快又省錢。”
媽媽順勢引導:“如果全市1874萬人檢測,感染10人,混合檢測比單人檢測省能省多少管?”倆孩子搶著計算,只恨手頭沒有草稿紙。
讓孩子幫忙計算超市的優惠;疊衣服時數件數;上樓梯的時候數步數,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數學。
經常帶領孩子思考,他能解決實際問題了,卷面上的應用題就不在話下了。
生活中能學習數學的工具有很多……
掛歷、臺歷,能幫孩子理解數學規律,比如每一列數字都是7的整數倍;
棋盤游戲有利于提高計算能力;
撲克牌游戲可以幫孩子學習分類和概率;
室外溫度計可以幫孩子理解負數的概念;
廚房的量杯能幫孩子理解毫升的概念;
巧克力豆可以幫孩子練習分堆計算,吃掉幾個還剩幾個?
卷尺可以請孩子幫忙測量窗簾寬度并讀數。
生活中的工具還有很多,你可以多多發掘,跟孩子一起與數學一起生活。
不會講數學的家長,要么直接給出答案,要么強調孩子的運算速度和正確率,會給孩子傳遞壓力和疏離感,讓孩子厭學。
而會講數學的家長,能引導孩子觀察、啟發式提問、拆解解題步驟、聯系實際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通過錯題,就能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點燃好奇心和探索欲。
差距不止一點點!
有心的家長都會換位思考,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用畫圖、折紙等方式輔助孩子理解,培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你是如何給孩子講數學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