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
1992年,馬云創辦海博翻譯社,就差三萬塊。
他花了3個月把家里所有的發票湊起來抵押,但還是沒貸到款。
原因很簡單,那時的馬云還不是名人,只是和李云、王云并無區別的人名。
光看“人名”,銀行怎么知道你有沒有能力還上這三萬塊呢?要是派專員來調查你的還款能力,成本還合不上那點兒利息呢。
“把錢借給 Somebody 而不是 Nobody”,“借大錢不借小錢”,這是全世界銀行的“祖訓”,是顛撲不破的理性。
但真相的獠牙難以掩蓋:
那些被輕描淡寫掠過的,怎可能只是“人名”?
那更是一個個雙腳扎在泥土里的活生生的人,是他們的尊嚴與夢想,渴望與不得。
世界這么大,莫說廣廈萬千,難道就搞不出一個肯借錢給小微企業的銀行?
網商銀行這群人,化身為鳥,盤桓十年,只是為了回答這句詰問。
1、泥土里的人
2010 年 4 月 13日 凌晨一點半,王文強看著自己銀行余額上剛多出的 1,陷入沉思。
“淘寶是不是搞錯了?我就輸了 1 塊錢試一下,還真借給我?”
突然,電話鈴響起,嚇得他一激靈。
電話那頭不是貞子,而是自稱阿里金融的技術小哥:“你在我們這貸款了嗎?”
“呃,我好奇試了下,只借了 1 塊錢。。。”
“是是是我們知道只有一塊錢,那個,速度快不快?流程卡不卡?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對面激動的語氣攪動著暗夜粘稠。
王文強其實沒太搞懂,一個債主,借出了 1 塊錢,為啥高興得要咬人。
掛掉電話,他趕緊點鼠標,把那一塊錢給還上了?!班?,別說,操作還挺絲滑?!彼匝宰哉Z。
王文強彼時并不知道,由于熬夜的特性和過于旺盛的好奇心,他的名字已經被刻在中國金融史的竹簡上——在他之前,正規的金融機構從未做出過這么小數額的貸款。
別說 1 塊,就是 100 塊,1000 塊,10000 塊都沒有,連 100 萬以下的貸款都鳳毛麟角。
此時把鏡頭切回杭州,一群年輕人正盯著屏幕,眼里閃著光。
數據庫緩慢而堅決地滾動:
凌晨1:28 阿里金融上線;
1:31,第一個客戶王文強的貸款獲批,金額 1 元;
1:31,第二個客戶陳輝的貸款獲批,金額 1368.17 元?!?br/>
自那時起,這條小微金融之河就再沒中斷,奔流至今。
這是系統剛上線時團隊發出的郵件
等等,好像哪里沒說清楚!
那個曾經困住馬云的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王文強只是一個“人名”。你怎么保證他會還錢?
答案只有兩個字:技術。
王文強沒有抵押房產,也沒有抵押家具,如果說他抵押了什么,那就是他的“訂單”。
他是一個淘寶店主,每一單交易、物流和回款都記錄在淘寶的數據庫上,沒人可以篡改。貸款系統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就能瞬間評估他的經濟能力,算出一個“安全值”,只要他的借款不高于這個值,就放心把錢借給他好了!
一整套操作,目標是三個數字:“3 分鐘申請,1 分鐘到賬,0 人工干預”。
這也就是后來被行業奉為標準的“310 模式”。
310,現在你也許不覺得多么驚艷,就像每天用電的人不會對電燈亮起大驚小怪。但是,回到愛迪生的時代,當一個屋子被光芒點亮,人們會為時代的洶涌而熱淚盈眶。
家里做生意的淺友可能還記得,15 年前,當你需要小額貸款救急時,只有兩條路:找熟人借,看臉色;找民間借貸借,看紋身。
這兩條路的綜合成本(利息、人情、風險、時間)都高到瘋狂。真真是見的人越多,就越喜歡狗。
回到歷史的當下,那些技術人最兇悍的貢獻,還不是創造了一套“社恐福音”系統,讓商戶們可以完全不用和任何人見面,靠點擊鼠標就可以把錢貸下來;而是由于這套線上系統被純粹的“數據和算法加持”,讓每筆貸款的 IT 運維成本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 2 塊錢。
相比之下,傳統銀行動不動就要派個人來線下評估你的資產,每放一筆貸款,人吃馬喂的成本大概是 2000 元。
成本是世間最堅硬的卡尺,它阻止一切商業貼地飛行。
當成本降為原來的千分之一,自然能飛得更低,于是,你有機會發現那些沉默的、雙腳扎在泥土里的,成千上萬的人。
在阿里金融成立的最初五年,將近 100 萬小商戶從中貸到了 2000 億元。平均每人貸款 20 萬。
歷史的拐點上,阿里金融用技術的追光打亮了“小人物”的同時,也在某種意義上增強了監管對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信心。
2014 年,中國首批五家民營銀行獲批,網商銀行位列其中。那是個值得紀念的時刻,仿佛阿里金融拿到了“畢業證”,它將會從“小額貸款公司”進化成一家真正的銀行!
但正如你我也經歷過的那樣:畢業的欣喜落定,漫長的生活拷問才款款而至。
2、云上的鳥
架構師果郡驚呆了,他腦袋里盤旋著三個字——不可能。
從網商銀行獲批,到系統驗收截止日,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如果把小貸系統看作一個心臟,那么銀行系統就是包含了五臟六腑的完整軀體,復雜度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如果購買市面上已有的傳統銀行架構,那甚至不用六個月;但要使用和小貸系統同樣的“云計算”架構,半年絕對是不夠的。
區別在哪呢?
傳統銀行架構是集中式的。
它像一個“人”,身上的零件是“強耦合”的,優點是信息在體內流轉速度快,也不易出錯。但缺點也很明顯——人不能長太大,姚明那樣就是極限了。
云上銀行的架構是分布式的。
它像一群“鳥”,鳥和鳥之間是“松耦合”的,每時每刻,鳥群都可以根據需要變大變小,重新排列。
理論上,鳥群可以無限擴展,只要。。。你有辦法控制和調度。
鳥群可以無限大
阿里小貸之所以能服務小微客戶,是因為有巨大的數據系統,系統能低成本運轉,靠的就是云架構。
雖然大家尚不能預測互聯網銀行具體會怎樣運轉,但直覺告訴他們:只要繼續服務小微,用于計算的系統只會更大、更多、更瘋狂。。。
自研云架構,無疑是對未來更負責的路線。但問題是,這玩意兒世界上就沒人做過!如果研發時間太長,驗收推遲,同行會不會看笑話。。。
團隊激烈爭吵,但最后還是“打”成一致:與(用最好的技術)幫助小微企業的夢想相比,面子算個屁!
開干!果郡至今記得,當時螞蟻集團調集最精銳的師傅草創網商銀行,一線核心架構師開赴杭州黃龍時代廣場 15 樓閉關,史稱“一號項目”。
但即使這樣,從頭構建一個浩繁的云上銀行,人力也存在黑洞一般的缺口。
螞蟻高層緊急決定,今年入職的新員工,全部拉上前線!還不夠,就繼續招人!
果郡當時身兼三職,一邊研發核心系統,一邊幫助審閱簡歷,一邊培訓新來的同學。就這樣,兩個月時間看了 6000 份簡歷,招進來 150 人。
這些同學剛加入,就被按在最硬核的云上銀行系統摩擦,也算是開了天局。。。
云上銀行要想穩定運轉,不僅銀行系統自己的代碼要寫得硬,底層支持它的云計算系統也得穩才行。
這正中了阿里云那群瘋子的下懷。
彼時阿里云已經實現了“5K”和“10K”,也就是用 5000 臺、10000 臺分布式計算機支持一個系統。這幫人殺瘋了,整天滿腦子想的就是找個更地獄難度的局練練手——這一分錢都不能錯的銀行系統,簡直是太~刺~激~了。
啥都不怕的云瘋子、傻白甜的應屆生、殫精竭慮的架構師,就是這樣一群神奇的組合,在云上筑巢,召喚出隱天蔽日的鳥陣。
2015 年 6 月,網商銀行敲鑼打鼓,開門營業。
可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場漫長的圍困。
果郡(右)與阿里云創始人王堅
3、飛越城市
2016 年冬天,高嵩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兩年前,他帶著一幫年輕人通宵肝系統,大家說好了要從阿里小貸拓展出去,服務更多普通人。
可開業不到2年,網商銀行的客戶就“見頂”了。
淘寶、天貓上有資金需求的商家,需要借錢的都借了,不需要借錢的,那就是不需要啊。。。
淘天商家,當時滿打滿算有個700-800 萬,可飛到更高處觀看:中國的小微企業+個體戶有 9000 萬。
如果不服務這 9000 萬人,把銀行牌照掛在墻上有何用?
話雖如此,但網商銀行的同學有難言之隱。
之前說過,網商銀行決定貸款給誰,貸多少,靠的是“數據+算法”。淘寶天貓商戶的經營數據天生就在阿里體系內,只要用戶一授權,就可以計算。
可是,幾千萬不在阿里體系內做生意的小業主、個體戶,他們的經營數據去哪兒找呢?
高嵩記得,那時候他們做了很多系統,把工商稅務的信息連接進來;還嫌不夠,又聯系了一些為企業做服務的平臺,把他們的數據也接進來。
可如果把淘天的數據比作森林,這些外部數據就像是沙漠上的沙棘草——重要,但不夠多。
數據的枝葉如果不是茂密到相互連接,算法就很難從中凝練出可靠的風控信息。
無數次嘗試,皆以失敗告終。
網商銀行被圍困在數據的圍墻之間,使出渾身力氣也無法推開石壁。
內部的噪音由弱漸強:“不如別折騰了,退回到阿里小貸算了?!薄笆前。覀冞€是在服務小微嘛,對得起當年的承諾!”
我是為了見證一家偉大的互聯網銀行的誕生而來,而不是維持一個原本就運轉良好的小貸業務。
如果業務無法突破,我留在這里的意義是什么?
這是更多人內心真實的詰問。
彼時,更多“看清了形勢”的同事,拿完那年年終獎直接選擇辭職走人,加入“更有希望的事業”。初創的網商銀行迎來一場大雨。
可世間的玩笑在于:所謂的“看清”,永遠只是聰明人的幻覺。看清了眼前高聳的墻,卻不一定看見自己脊背上的翼。
2017 年 2 月,支付寶 App 首頁 C 位,出現了一個新功能:收錢碼。
收錢碼如細胞一樣擴散,大街小巷,包子鋪、灌餅攤,“支付寶到賬 XX 元”的聲音開始此起彼伏。
沒人預料到,正是這薄如蟬翼的二維碼,成為了網商銀行眾將柔韌的翅膀。
原本在街頭巷尾“隱藏”的商業活動,突然被數據照亮,城市的人間煙火,在賽博世界里喧鬧盎然。
“碼商”的每一次收款,都真實對應著賣出的一份煎餅,一屜包子。
雖然數額微小,卻是活生生的數據葉片,這些葉片連綴起來,不正是刻畫一個中小商戶還款能力的參天大樹嗎?
很快,不少同事就進入了碼商攻堅組?!岸嗍站湍芏噘J”,這是他們設定的原則。
高嵩(左一)和并肩作戰的同事們。
但別忘了,簡單的原則背后,靠的卻是細碎的數據億萬相疊,在丹爐里重新熔鑄。
站在這里回望, 你或許能理解之前寫核心系統的那群架構師。
如果不是當年頂著延期的風險愣要建設“分布式核心”,此時即便有了收款碼的爆發,網商銀行也沒有辦法接住這“潑天數據”。
飛越淘寶的圍墻,進入城市的街巷,僅僅在 2017 年一年,網商銀行服務的小微數量就翻了 7 倍。
這當然是兇狠的成功,但飛得高看得遠,網商銀行這群人打起了寒顫,他們看到了遠處廣闊的“荒原”。
中國并非只有城市,甚至城市并非真的中國。
4、穿行山河
2017 年,韓文婧加入網商銀行,負責“算命”。
她那時在視頻核驗組。當風控系統沒有足夠信心判定貸款風險時,并非直接拒貸,而是讓人工輔助:
通過視頻和貸款人聊天,再結合貸款人的資料,敲定貸款金額。
可想而知,能到韓文婧手里的,一般是比較“棘手”的貸款,其中大多就是農戶。
但是,每當她點開農戶的征信資料時,系統返回的永遠是——空白。
這并不意外:很多農戶沒上淘寶賣過東西,沒有支付寶,甚至沒有智能手機,銀行賬戶一年也不動幾筆,哪里來的征信?
韓文婧非常困惑,于是請教資深風控老同事咋判斷,老同事挑挑眉毛笑著說:看面相!
搞金融帶算命可還行?!
就在韓文婧蒙圈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一支小分隊悄悄進了村。
網商銀行人手有限,于是委托了“農村淘寶”的幾位小二做試點,在推廣淘寶下鄉的過程中,順便看看有誰需要金融服務。
小二們基于自己對農村的理解,在腦海里畫了個關系圖:
農戶的種植養殖,大多是由一些鄉鎮企業組織的。企業負責給農戶“布置任務”,到時候再來收購農產品。
這樣看來,鄉鎮龍頭企業應該靠譜!
于是他們選了一些前兩年經營數據不錯的企業放了貸。
可是,轉過年來,小二們傻眼了:
不少龍頭企業都出了經營問題,還貸困難。。。
網商銀行緊急復盤,感覺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貸款不夠下沉。形態各異的農戶是農業的細胞,資金給到他們更能對沖風險;
第二,數據不夠實時。農業受自然影響,前兩年收成好,并不意味著今年也好。。。
看來,坐在辦公室里永遠搞不清土地上的事兒,必須親自穿行山河,探個究竟。
韓文婧就在這時被調入了農村金融團隊。她本人長在城市,跟種地唯一的聯系就是爺爺在農業局做了一輩子植保工作。
魔幻的是,團隊里有海歸精英,有優渥的城市二代,就是沒有農民的孩子。
這樣一群人像麻雀,嘰嘰喳喳飛進大小鄉村,開始闖關打怪。
韓文婧第一次知道了土豆的種子還是土豆,知道了番茄要掐秧,知道了水稻油菜最好輪作,玉米和大豆應該套種。
她記得清楚,探訪一家養殖戶,一進門人家就把紫外線燈打開,生怕他們身上帶了神馬病毒對二師兄不利。因為這些豬就是他們的全部。
埋在淺土里的線索被提起來,一張網逐漸抖落塵埃。
農業最鋒利的數據是什么?
就是此時此刻,莊稼的長勢!
2020 年 9 月,網商銀行自研的“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上線。
衛星掠過土地,可以識別農作物的面積和長勢,再加上氣象數據、地理數據、行業宏觀數據,放在大數據的熔爐里煉制,一個授信值就能被計算出來!
從這一刻開始,人類從漫漫黃土地里刨出來的,不只是果實,還有數據。
而且數據還會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豐富。
在接下來幾年里,網商銀行的技術同學通過升級大山雀系統,讓它精準區分了水稻、小麥、玉米,識別蘋果、柑橘、梨、大棚蔬菜等十幾種主糧和經濟作物。
在衛星圖上用 AI 標記作物的實時生長情況。
截止今天,大山雀已經幫助了 181 萬農戶獲得信用貸款,其中 8 成以上都是“征信白戶”。
風控終于不用再“算命”了。。。
從 2020 年起,農村金融團隊的同學們再沒有離開土地,他們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區和作物產地,每個人說夢話都能背出自己負責的作物的生長周期、地域分布和農時節奏。
韓文婧也“膨脹”了,敢和爺爺探討他的專業了!
新中國剛成立時,爺爺為了幫農民滅蟲,自己用天平調試劑配方,如今他已經 98 歲,那些早已成為往事追憶。但他的孫女卻用另一種方式接續了他的事業。
在日記里,爺爺寫下了一句話:文婧轉到農村金融部門做工作了,農村金融好,利國利民!
韓文婧和爺爺
5、人非附庸
李網靠在飛機舷窗邊,無心看腳下壯美的草原,滿腦子盤算的都是這一來一回的路費。
他是蒙牛經銷商,做的事情再簡單不過,從總部進貨,然后分銷給大小雜貨鋪。
他開的這種公司,有個意味深長的名字:供應鏈企業。
這一“鏈”,就說明上面有一環,下面有一環。
上面,總部不給賒賬,需要現錢進貨;下面,雜貨鋪經常欠款,拖幾個月、半年也不新鮮。
這中間的空檔期,李網就得自己找錢“過橋”。
他聯系了當地一家傳統銀行,確實拿到了貸款,可是人家有條件:必須拿來你和總部簽訂的經銷授權合同,我們才放款。
于是,李網只好每年一次,從江蘇飛到內蒙,飛越 1500 公里和蒙牛面簽合同,一次來回就要五六千。趕上疫情,還有各種不便。
李網越琢磨越不對勁:“我每天的經營流水都在這,咋就非得看這個合同?”
李網
他把這個疑問拋給了所有能接觸到的銀行人員,也包括網商銀行產業鏈金融的負責人卓謙。
卓謙和團隊發現,表面上這是一個“風控模型”問題,可往深看,這是一個“思維模型”的問題。
產業鏈的標準模型是“1+N”,也就是一個核心企業和 N 家上下游供應商,在風控的概念空間里,N 的信用都依賴于 1 而存在。1 之不存,N 將焉附?(所以必須看經銷合同)
但只要深入這些企業就會發現,這個模型非常片面。
供應鏈企業,怎可能只和這個 1 發生聯系?它還可能和其他企業有關聯,也有大量以自己為中心的資金往來啊。
所有的這些資金流,應該合并計算為這家企業的信用才對!
這個思路并不難,為啥沒有銀行按照這個思路做呢?
還是那兩個字:技術。
分析這種密如蛛網的資金聯系,需要用到一個高端黑科技——圖數據庫。
就在 2021 年, 國產圖數據庫迎來了大突破,而一舉攻下技術高地的不是別人,正是網商銀行的股東之一螞蟻集團。
我在另一篇文章《支付寶抓騙子》里曾經詳細介紹過,螞蟻集團的圖數據庫可以用極低的成本,跳躍六七層資金活動,分析主體間的真實關系。
網商銀行把諸多小企業提交的資金流水用圖數據庫綜合分析,一個清晰的“產業之網“舒展在眼前。
這個“網”比“鏈”的信息豐富太多了——從任何一家企業出發,都能看到細密的蛛絲,它不是別人的附庸,它就是它自己!
卓謙把這種根據供應鏈中小微企業自己的信用給予資金支持的模式稱為:1+N2。
這套專門在空中俯瞰資金流的蛛絲馬跡,進而為小企業刻畫關系網的系統,被稱為“大雁系統”。
但與此同時,團隊又遇到了一連串新問題:
企業為了爭取更高授信額度,會提交各種資金流水:
這些單據來自大小銀行,甚至村鎮銀行;
除了銀行流水,有人還會提交微信支付對賬單;
有人還會提交購買設備的單據,甚至也有和當年馬云一樣提交家具發票的。
如何把海量單據里的信息完整提取出來?如何判斷這些單據的真偽?
“只有靠人工智能。”賈楠說。
賈楠是網商銀行的風控策略同學,數理經濟學畢業,數據和算法是她的武器。
當時還沒有大模型,不過她完全相信人工智能有能力理解這些單據的信息,但前提是:你要給它看足夠多的單據,讓它學。
正所謂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
賈楠和組里的伙伴為了獲得不同銀行流水單,肉身出現在所有能找得到的銀行里,人均開卡恨不能湊夠一副撲克牌。
他們真是開了眼了:
各個銀行流水單的格式簡直奇思妙想,五花八門,有的字體顏色極為詭異。。。
但世上怕就怕“認真”二字。
系統把流水單里的信息提取越來越全,越來越準,對偽造單據也能做到“一眼假”。此時,這套系統終于可以擁有最高榮譽——獲得一個鳥類的冠名了。它被稱為“百靈系統”。
你也許猜不到,網商銀行的風控策略團隊只有 5 個人,這五個人面對的超過 1 億的小微客戶窗口,其中真正服務的也有幾千萬之多。
賈楠算了一下,百靈系統部署后,僅僅一年就有 423 萬客戶用各種單據實現了“提額”,這個任務交給任何一個人類團隊,都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小企業提額背后,是更深的商業變遷:
所有企業,在享受金融服務之前,都要回答一個問題:我是誰。
但“我是誰”有無數種答案。我可以是某企業的供應商,可以是某供應鏈的一環,但所有的回答中,最有尊嚴的便是:我就是我!
由此觀之,網商銀行的大雁、百靈,這些飛鳥們所做的事情,難道不是為人重新定義自己的尊嚴而銜泥筑巢嗎?
彼時,網商銀行終于可以驕傲地宣布,自己已擁有一顆跳動的心臟。能把血液精準泵入經濟最細微的毛細血管!
但正如人體循環,心臟泵血出去的時候,也要有血液填充進來。
這,就是理財。
6、讓未來的我拉自己一把
“能不能把收益往下拉一點兒?”
“你說啥?”吳迪以為自己聽錯了。
吳迪是信銀理財互聯網營銷負責人。日常她會和很多銀行對接,把自家理財產品放在對方的平臺銷售。
可網商銀行這么奇葩的要求,還是第一次聽到。
理財行業有個潛規則,就是在理財新品上線時,先把產品收益調高一些,吸引用戶進來,過段時間再悄悄調低,讓整體收益平衡。這個操作被稱為“打榜”。
網商銀行的意思是,咱能不能不整這些虛的,能賺多少就標多少。
這么做,出于特別的考慮:
小微企業在網商銀行借錢,有了結余的利潤也會放在這里賺收益,本質上,這些理財收入也是企業總體利潤的重要組成。
但小微企業利潤薄,風險大,平時最怕的就是“失控”二字。
沖著高收益去了,結果后面收益驟降,沒賺到預期的錢,很可能全公司的計劃都被打亂了呀!
注意,把“收益拉低”,可不意味著客戶實際上少賺錢:
之前打榜的理財產品,剛上線收益是 100 分,過一陣兒調成 60 分,甚至 50分。
現在網商銀行的要求是:別到 100 分, 也別到 60 分,就穩穩維持在 80 分!
這就像血糖一樣,忽高忽低那不難,保持穩定才考驗體魄。
為了增強穩定性,吳迪只好說服同事們為網商銀行重新設計理財產品。
像這樣“龜毛”到吳迪想打人的事兒還有很多。
比如很多淺友都買過“封閉型理財”,例如封閉7天、14天、30天,然后就能取出。這種理財適合大多數人,但未必適合小微企業。
很多小企業要在每個月固定的日期用錢,例如發工資、付租金。
假設企業每月 10 號發工資,現在是 1 號,有一筆閑錢,你說該投 7 天還是 14 天?
開工資可不是開玩笑,一秒都不能耽誤,這種情況只好投 7 天,后面幾天在活期里低息湊合一下。
這么一來,資金利用效率就沒有達到最高,企業的利潤也會少那么一些。
網商銀行這群師傅就是龜毛到連這么一點點利潤也想幫小企業爭取出來。
于是在 2024 年的外灘大會上,他們和信銀理財發布了日申月贖型產品“月利寶”,每天都可以存,每月固定時間??!這不就和小企業的節奏合拍了嗎?
發布會上大家一臉興奮,吳迪卻是一圈兒熊貓眼。
因為就在月利寶上線前幾周,網商銀行還提了一個更龜毛的修改意見。。。
如果月利寶贖回日正好趕上了周末,咋辦?周末銀行系統都休息啊,當然是順延到周一把錢給你。
網商銀行說:不行。
周末銀行系統休息,沒問題,但你可以在周五的時候把人家要取的錢準備出來呀!
吳迪腦袋死機了,我周五就能知道客戶周六周日取多少錢?
呵呵,如果不能預測未來,算什么科技銀行?!
就在焦灼的時刻,網商銀行上線了“布谷鳥系統”,布谷鳥可以根據客戶的歷史數據,預測它在下一個開放周期的取款數額。
當然,單個客戶預測未必準確,但是無數個客戶的預測疊加在一起,就會總體上平抑不確定性,達到相當精準的程度。
有了布谷鳥的預測,巨浪被消減為柔波,理財公司受到的沖擊大大減少。由此,他們也有了底氣,說是哪天贖回,就是哪天給你,一天都不耽擱。
數字是最好的勛章:信銀理財和網商銀行合作五年,代銷理財余額從 0 漲到了 1000 億元。
有這 1000 億打底,吳迪看網商銀行這群龜毛同事也眉清目秀了許多。
有趣的是:同一個人,既可能貸款,也可能理財。只是 Ta 的貸款和理財發生在不同的時空。
金融表面上是讓“遠方的他人”把錢借給“此地的自己”;
但換個角度,它似乎與別人無關,只是讓“未來的自己”把錢借給“現在的自己”。
如此看來,網商銀行像一只大鳥,沖上時間和空間的云端,在巨大的尺度里穿梭騰挪,平抑著資金的成本,讓未來的我有機會拉現在的自己一把。
這也許是科技與金融能編織出的最深善意。
Artwork by Yoshi Sodeoka
7、不墜落
“10分鐘后開電話會?!?/p>
大年初一晚上11點,無恤正陪孩子玩耍,突然手機叮當作響。
他被拉進一個新組建的群,里面是這行不容辯駁的文字。
這不是普通的大年初一,這是2020 年的大年初一。
疫情爆發,千里之外的武漢街巷封凍,年味盡消,只?;鹕裆结t院的建設隊伍晝夜轟鳴。
放假的員工們還心存一點好奇,心里念著推遲的復工;可是對于武漢大小商家來說,被封凍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現金流。
網商銀行開啟了緊急作戰計劃,要為受疫情影響的武漢商戶發放限時無息貸款。
這個項目,也被稱為“火神山項目”。
無恤被指派為項目負責人。他當然清楚,按照慣例:利息策略的調整、貸款對象的變動、風控策略的聯動,都要經過多輪測試,灰度放量,最后才算正式上線。
但武漢商戶等不起。
生意收入為零,可房租之類的固定支出每秒都在流出。封城超過一周,就會有大量的商戶被拖垮。
火神山項目要求,96 小時就要上線!
一個個釘釘群被組建,散落在天南海北過年的同事們通過網線神元歸位,開始了這場四天四夜大接力。
按照規矩,新的貸款產品開發,必須經過多輪質檢測試,確保排除 Bug 才能上線,但現在顯然不能講規矩了。
研發同學們開始了“無保護編程”。
打個比方:日常代碼開發就像運動員訓練,旁邊的教練就是質檢團隊,負責保護運動員,哪怕失誤了也會被扶住,基本不會受傷;
火神山項目,就像是上了奧林匹克賽場,沒有任何保護,一旦失誤就可能嚴重受傷。
此時依靠的,只有十年如一日的訓練,只有深入骨髓的肌肉記憶。
無恤在2007年就加入了阿里,是阿里金融的初創成員,他見證了最早一批貸款發放時同學們的欣喜,見證了大家面對數據之墻時的茫然和飛越。
他明白,眼下自己正在創造的一切,也將繼續寫入歷史。
任何一行代碼,都錯不起。
為了集中精神,很多同學都把自己關在書房、陽臺,有些怕被孩子吵到,直接進衣柜里開電話會。。。
線上語音電話幾個小時不斷,噼里啪啦的鍵盤敲擊被窗外的爆竹淹沒。
96 小時后,火神山項目如期上線。前三月免息,后九月利率下調 20%,在快要窒息時,小微商家們得到了氧氣。
無聲處,是喘息。
現在回望,一切焦灼的當下都變成了可以平靜追憶的歷史,但火神山項目卻并未隨記憶封塵。
它雖是緊急項目,卻并非臨時工程。
無常是人間的主旋律,困境會不期而至。
網商銀行把火神山項目進化成了更多的“助微計劃”,在各種突發事件降臨時,肇始于 2020 年的框架仍會被召喚出來,為更多小微企業輸送寶貴的氧氣。
創業者面對霹靂荊棘,難免受傷。
金融時常可以成為一種護佑,讓受傷的鳥不墜落。
8、像鳥一樣
十年彈指揮間。
2025,網商銀行十歲。
當年招來的應屆生,不少已是砥柱中流,也大多為人母父。生活的艱辛,平等地刻在每個人臉上。
所有人都比以前更加確信:
那些宏大的故事固然精彩,可父母孩子的三餐食材,手頭騰挪的三兩萬塊,這些小事才是每日顧念,心頭溫熱。
所幸,他們所經營的事業,正是在為世間“小事”而盡心盡力。
無數個清晨,他們穿過街巷,身側傳來一聲“支付寶到賬5元”,或許這就是一種提醒。
氤氳的霧氣中,包子店老板夫妻在揉面,這些面團里不僅裝滿可口的餡兒,更裝滿普通人對生活沉甸甸的期望。
抬眼望,街兩邊無數店鋪洞開大門,它們何嘗不是一個個渴望被傾聽的故事。
那些平凡的故事,在行至艱難情節時,若能因一家愿意護佑普通人的銀行而峰回路轉,會是多么甜啊。
為了這些“峰回路轉”,網商銀行的這群師傅又腳下生風。
韓文婧忘不了那一幕:
有一次,她和同事去農村調研,路過臨沂??吹貓D導航,距離黃河咫尺,于是一行人決定忙里偷閑,繞道黃河看一看。
沒有想象中的林木遮蔽,母親河就這樣驀然奔流至眼底,兩岸的山脊顯露,那是河水萬年背負而至的黃土。
猝不及防,一種愴然降臨。韓文婧感覺自己像已在此地矗立了無數春秋,見證了普通人的勞作與生息,沉默與歌唱,訴說與渴望。
正是這些細小到無聲無息的普通人,如沙粒一般,堆疊出這片土地千萬年的溫婉長歌。
“做這件事,也許圖的就是這樣的時刻?!?/p>
她說。
* 本文轉載自淺黑科技(ID:qianheikej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