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中國的家庭在文化領域當中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家族的意義自然是衍生于家庭,然而在家族這個概念之外,中國的家庭還有著一種傳承的味道在里面。一個家庭之所以是一個家庭,那是因為守住了一塊地,聚起了一群人,如果這個概念徹底消失了,那么家庭的概念也就不復存在了。而家庭的概念一定意義上也跟故鄉是重合的,為什么國人有著濃重的故鄉情懷,原因在于故鄉承載著的并不僅僅是故鄉,而是一種文化,類似一個家。
今天推薦《乘船而去》,本片講述的是一個運河邊農村的老太太與自己的幾個孩子之間的故事,老太太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的變成了留守老人,因為沒有辦法跟自己的子女們一起很好的相處,或者說是沒有辦法適應城市里的生活,老太太選擇一個人在農村住,然而很遺憾,疾病這個時候找上了門。
大女兒在上海站住了腳,且嫁給了一個外國人并且開辦了一個培訓學校,看上去事業有成的她有著自己的煩惱,學校經營狀況堪憂,自己的婚后生活也是很糟心。小兒子一直以來飄忽不定,三十幾歲的人了依舊是沒有家庭,還有諸如自己的小孫子等等,他們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夢想,且都堅定的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然而老太太的生病,成功的將他們聚在了一起。
《乘船而去》依舊是一個國人非常熟悉的中國式故事,故鄉承載著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一種文化,一種更籠統的“家庭”,即便平時不能一直在故鄉待著,但故鄉總是會以一種面貌出現在大家生活中。影片中給出的場景是一個被觀眾們司空見慣的場景,生命的最后時段,應該如何度過?我們看多了那些對于生命缺乏敬畏的人,但是卻少有將目光聚集在這一點,看看那些為了生活,為了堅守默默的做出來很多事情的人。
片中的老人是一個傳統的中國老母親的形象,雖然創作者對于這個角色進行了升華,但相信很多人都是會從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種性格的。比如說老太太的堅守,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的地方,但是答案五花八門,然而將這么多的答案聚集在一起,我們會看到什么呢?自然是傳承。
老太太不是不知道上海比自己的鄉下小屋好,也不是不知道美國的醫療技術有多么棒,但是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家,原因很簡單,因為再好的地方不屬于自己有什么意義?她不會懷疑自己的女兒對自己盡心盡力,然而女兒盡心盡力的并不是認同她的生活方式,而是站在自己親情的角度去看待老太太的生病,如果不想被外人說不盡孝,她就必須要展示出來自己盡心盡力。這不是老太太所理解的家這個概念之下發生的行為。
這一點看似一事無成的小弟則是一語道破,姐姐不顧一切的行為并不僅僅是出于對自己母親的盡孝,更多的是來源于對自己哥哥曾經的去世的一種彌補。因為他過不了這個坎,所以要做的更好才能讓自己安心。顯然,這只是讓自己安心,并不是讓自己的母親安心。
那么對于這位母親來說,她想要的是什么?是生命嗎?不是的,任何一個農村老人他們所期待的并不僅僅是自己,更多的是自己的兒女,而對于生老病死她看的反倒是非常淡,這或許是大智慧。因為生老病死本事人生的規律,現代人之所以拒絕它,主要原因還是貪婪與不知足,面對著生活,大家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調侃,什么生不如死云云,一旦死亡來襲,他們卻比誰都想要活下去,這就是比較滑稽的。而片中的老人代表的一群人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坦然,是了卻自己最后的心愿足矣。因為沒有拒絕,沒有激烈的反抗,他們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自然也沒有那么多遺憾。
而現代人之所以無法回到故鄉的主要原因是被外界的欲望控制住了,沒有誰愿意在平淡中找到一些快樂,并且將這些快樂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去完成,更多的時候,人們總是在路上不停的游走著,沒有誰真的愿意停下來思考一下,今后該往何處去。而故鄉的概念恰恰是讓一個人從過客變成歸人,因為駐足了,因為留下了,因為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所以要將這一切傳承下去,可能眼下是艱難的,但不會一直是艱難的。停下自己的匆匆的腳步,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
如果農村只被當作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那么農村慢慢的也就消逝了,然而農村如果變成獨立與城市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那么農村就會有更大的魅力,就像是本片中結尾那樣,當小兒子從一個漂泊的人變成了一個駐留的人,他完全更換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后,她的人生必然會變成另外一個模樣,沒有哪一個生活方式是完美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不同的答案。
你好,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