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蘇聯造船業當時沒有其他選擇,在經歷了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帶來的災難之后,要迅速重建現代化艦隊,只能依靠外國技術。由于多種原因,英國、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市場都對蘇聯關閉了。
幸好還有意大利,這個陽光明媚卻貧窮的國家在銷售本國產品時毫無原則,只要能賣出去就行。意大利人精于經商,雙方很快達成了一致。就這樣,蘇聯艦隊引入了意大利的優雅風格,這種風格至今仍保留在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艦船的輪廓中。
蘇聯從意大利人手中引進了輕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以“雷蒙多·蒙特庫科利”號和“尤金尼奧·迪·薩沃亞”號為基礎),并由蘇聯工程師進行改進,裝備了所謂的“中間型”主炮(口徑180毫米,而華盛頓條約標準的重巡洋艦主炮口徑為190毫米及以上),由此誕生了一種頗為獨特的輕巡洋艦,有時也被稱為中型或半重型巡洋艦。這就是26型工程,根據該項目建造了兩艘巡洋艦——為波羅的海艦隊建造的“基洛夫”號和為黑海艦隊建造的“伏羅希洛夫”號。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是阿納托利·約阿薩福維奇·馬斯洛夫。
不過,海軍指揮部也指出了這種意大利風格的“半重型巡洋艦”的一些缺點,首先是防護裝甲不足。
改進26型工程的工作最終形成了26bis型工程,這項工作由中央設計局第17局(1937年前稱為中央造船設計局第1局)在總設計師“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馬斯洛夫”的領導下完成。除了加強裝甲防護,還加強了防空火力、增加了燃料儲備,并用更先進的設備取代了原有設備。
根據26bis(bis/改型)型工程又建造了4艘巡洋艦——為波羅的海艦隊建造的“高爾基”號,為黑海艦隊建造的“莫洛托夫”號,為太平洋艦隊建造的“加林寧”號和“加加諾維奇”號(有時這兩艘太平洋艦隊的巡洋艦被單獨劃分為26bis2型子系列)。
“高爾基”號巡洋艦是在列寧格勒的第189號奧爾忠尼啟則造船廠建造的,以“270號訂單”的名義于1936年12月20日開工建造,于1938年12月12日竣工。該巡洋艦首次出海是在1939年9月22日至24日。船廠方面的交船負責人是米哈伊洛夫斯基。該艦于1939年10月14日至11月1日進行了工廠航行試驗,并與國家試驗結合進行。完整的試驗周期于1940年10月25日完成。1940年12月12日,該艦編入波羅的海艦隊,并在艦上升起了海軍軍旗。入列時,“高爾基”號的編制人員為:56名指揮干部、159名初級指揮員、682名紅海軍士兵——共897人。
1939年12月13日至14日,該艦從喀瑯施塔德轉移到塔林。1941年6月14日駛往烏斯季-德溫斯克。
該艦建造的預算成本為6000萬盧布。
不幸的是,該巡洋艦的建造和試驗過程伴隨著一系列造成人員重大傷亡的悲劇。
1939年9月2日,為抗議德國入侵波蘭以及聲援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人民,造船廠舉行了一次集會。集會結束后,工人和水手們從岸上蜂擁登艦。負責檢查通行證的哨兵站在甲板上,舷梯上擠滿了大約70人。舷梯不堪重負斷裂,人們從15米的高度摔到船塢的混凝土地面上,14人當場死亡,23人在醫院因傷重不治身亡。
1939年12月9日,軍方代表和工廠代表下到航空燃料艙檢查防火系統。雖然他們攜帶了氣體檢測設備(КИП),但兩人仍因窒息死亡。
1940年6月4日,巡洋艦在海上航行時,第4號鍋爐艙的蒸汽管道法蘭墊圈被沖開,5名海軍士兵和交船小組工人被蒸汽嚴重燙傷。
這些事故的數量和規模似乎預示著艦船將有同樣悲慘的命運,但實際上——提前說一句——該艦平靜地服役了約20年,最終被拆解成廢鋼。考慮到當時的背景,大概應該讓內務人民委員部(НКВД)好好查查,也許還能發現些什么。
“高爾基”號
建造廠:第189號奧爾忠尼啟則造船廠
廠編號:270
開工建造日期:1936年12月20日
下水日期:1938年4月30日
服役日期:1940年12月12日
除籍日期:1956年2月17日
正式移出艦隊編制:1959年4月18日
拆解:解體報廢作為金屬材料
1944年3月22日,巡洋艦被授予紅旗勛章。
主要數據:
排水量:8177噸(標準排水量),8882噸(正常排水量),9792噸(滿載排水量)
長度:191.4米(627英尺11英寸)
寬度:17.66米(57英尺11英寸)
高度:10.1米(艏部13.38米)
吃水:6.3米(滿載,20英尺8英寸)
防護裝甲:
下甲板、舷側、主炮塔頂部:50毫米
主炮塔正面、舷側和橫隔:70毫米
指揮塔:100-150毫米
炮座:50毫米
動力裝置:
兩套齒輪減速汽輪機,六臺雅羅-諾爾曼型水管鍋爐
總功率:129,750馬力
推進:雙軸
航速:36.1節(試航時36.72節)
航程:17.8節航速時4880(4220)海里
自持力:20晝夜
編制人數:入役時897人(含56名軍官、159名軍士長、682名紅海軍士兵),1944年為963人
設備:
導航設備:2部“Курс-2”陀螺羅經,4部5英寸磁羅經
雷達設備:英國制291型、284型、285型、282型雷達
武器裝備:
主炮:3座三聯裝180毫米/57倍徑 Б-1-П 型炮(МК-3-180炮塔)
副炮:6門單管100毫米/56倍徑 Б-34 型高平兩用炮
防空武器(最初配置):4挺12.7毫米 ДШК 高射機槍,9門45毫米 21-К 半自動高射炮
1944年改進后防空武器:21-К 被替換并增加到15門37毫米 70-КП 自動高射炮
反潛武器:20枚 ББ-1 深水炸彈,30枚 БМ-1 深水炸彈
水雷與魚雷武器:2座三聯裝533毫米 39-Ю 型魚雷發射管,可搭載164枚1912年式水雷或100枚1926年式水雷
艦載航空:2架 КОР-2 水上偵察機,1部 ЗК-1Б 彈射器
26-бис(改)型巡洋艦與其前身相比在多個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進:艦體舷側、隔艙以及主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增加到70毫米;小口徑防空炮火得到了加強;四腳型前桅被塔式桅桿取代(以減少火控指揮儀的震動);前部上層建筑經過重新設計(火控指揮儀高度由原型的26米降低至20米);燃油儲備增加到1310噸(另有資料稱為1660噸);航空汽油儲備減少至4.8噸;安裝了由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生產的國產 ЗК-1 型彈射器(總設計師:布赫沃斯托夫);配備了“閃電-АЦ”火控系統;改進了“地平線-2”型高炮瞄準雷達和“地平線-2”加密通信系統;超短波通信臺移至第4層甲板;木制家具被金屬家具取代。
巡洋艦艦體被分為19個水密艙段。
巡洋艦的主炮與原型相同,裝備九門180毫米 Б-1-П 火炮,配置于三座三聯裝 МК-3-180 炮塔中,每門火炮備彈100發(最大過載時可攜帶942發炮彈)。Б-1-П 火炮炮管長度為57倍徑,由“布爾什維克”工廠(前奧布霍夫工廠)制造,МК-3-180 炮塔由列寧格勒金屬廠設計制造。最初為“基洛夫”號巡洋艦生產的三座炮塔由該廠制造,后續各艦炮塔由馬爾季命名的第198號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生產。
“高爾基”號的主炮
“布爾什維克”工廠設計局在伊萬諾夫(音譯)的領導下于1936年設計出 Б-34 型 100 毫米高平兩用炮。最初,這型火炮安裝在 26 型巡洋艦(“基洛夫”號)上,但當時尚無電動驅動,僅能手動操作。1940年,該炮經過改進后正式裝備于 26 型和 26-бис 型巡洋艦(“高爾基”號和“莫洛托夫”號)、驅逐艦、領艦、護衛艦以及岸防炮臺(如采涅斯灣的 №394 四聯裝炮臺和喀瑯施塔得“緬??品蛴H王”要塞的 №668 雙聯裝炮臺)。由于封鎖前未能將列寧格勒生產的火炮運往遠東,因此太平洋艦隊的“加里寧”號和“拉扎爾·卡加諾維奇”號裝備的是 85 毫米 90К 型炮,而 Б-34 型炮則用于裝備臨時組建的炮艇。
Б-34 型高平兩用炮采用水平楔式炮閂、氣動裝彈機、具備可調式炮盾和用于炮口開口處的活動護盾。
六座 Б-34 型高平兩用炮安裝在艦艉上層建筑上,每舷各三座(組成兩座炮組)。每門炮的備彈量為 300 發(超載情況下可達 2000 發)。
防空火力的指揮通過“地平線-2”型高炮射擊指揮裝置 (МПУАЗО) 和“地平線-2”自動射擊系統 (ЗАС) 實現,該系統包括兩個帶橫傾穩定的火控指揮儀(СПН),配有三米基線的 ДМ-3 測距儀、高射自動射擊機和同步動力傳輸系統 (СССП)。新型自動射擊機能通過坐標變換器,將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瞄準角轉換,實現彈道的穩定控制。
近程防空由 9 門 45 毫米 21-К 半自動炮和 4 挺 12.7 毫米 ДШК 重機槍負責。中小口徑防空火力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各炮組由炮組長直接指揮,目標距離用 1.5 米基線的 ДМ-1.5 測距儀測量。
戰爭期間,26-бис 型巡洋艦用 37 毫米 70-К 自動炮取代了 45 毫米炮,數量達 15 門(太平洋艦隊的巡洋艦多達 21 門),這些火炮不僅替換了 45 毫米炮,還加裝在炮塔頂部等拆除彈射器的位置。
“莫洛托夫”號在大修和現代化改裝后,安裝了 37 毫米 В-11 雙聯裝高射炮。戰爭期間,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的巡洋艦還裝備了通過租借法案從英國獲得的兩組 12.7 毫米“維克斯” (Vickers Mk III) 四聯裝機槍。
巡洋艦裝備有兩座三聯裝 533 毫米 39-Ю 型魚雷發射管,分別布置在艦體中部兩舷(“莫洛托夫”號裝備了更先進的 1-Н 型魚雷發射管)。
魚雷發射管由“閃電”魚雷射擊中央半自動控制系統指揮。
反潛武器包括 20 枚 ББ-1 大型深水炸彈和 30 枚 БМ-1 小型深水炸彈,配備有艉部深彈投放軌道和 БМБ-1 型深彈發射器。戰時根據需要可裝載多達 30 枚 ББ-1 和 60 枚 БМ-1,以及 2-4 座深彈發射器。
26 和 26-бис 型巡洋艦沒有配備潛艇探測設備。艦載“Арктур-МУ-И”水聲通信設備不具備聲納探測功能。
在超載狀態下,巡洋艦可在上層甲板攜帶 164 枚 1912 年型水雷或 100 枚 КБ-1 水雷,通過全長 270 米的導軌,經由兩道艉部滑道投放水雷。
為防御錨雷,巡洋艦和原型一樣,配有四部 К-1 型掃雷浮具,安置在 2 號主炮塔的炮座小車上。
《關于在 1941 年為作戰艦艇安裝消磁裝置的決定》于 1941 年 6 月 6 日作出,并在戰斗中逐步實施?!案郀柣碧栐?1941 年 8 月緊急修復時安裝了 ЛФТИ 消磁系統,“莫洛托夫”號則在秋季完成安裝。“加里寧”號在 1942 年 12 月安裝了改進型消磁系統。
原計劃裝備 КОР-2 飛艇偵察機,但其試驗到 1941 年才開始,巡洋艦臨時裝備了 КОР-1 飛艇偵察機,戰時才換裝 КОР-2。
與裝備德國 K-12 型彈射器的 26 型巡洋艦不同,“高爾基”號和“莫洛托夫”號裝備了由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生產的國產 ЗК-1 型彈射器(總設計師布赫沃斯托夫)。彈射器安裝在艦體中部兩煙囪之間,發射飛機時需要將彈射器旋轉到指定角度。飛機停放在一號煙囪旁的平臺上。
國產彈射器性能相當于德國 K-12:加速速度 125 公里/小時,長度 24 米,重量 27 噸。
太平洋艦隊的巡洋艦在戰后才配備 КОР-2 飛機及其 ЗК-26 彈射器。
這些艦載機在戰斗中并未投入實戰,戰爭初期便被拆除?!案郀柣碧栐?1941 年大修時拆除了彈射器,位置改為增設高射炮。1947 年 10 月,各艦的彈射器被統一拆除。
“高爾基”號巡洋艦在1941年6月22日就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戰斗出航。根據計劃,由波羅的海艦隊驅逐艦支隊司令、海軍少將“弗多維琴科”(音譯)指揮的布雷艦和驅逐艦分隊開始在芬蘭灣口布設防御性雷區。支隊由艦隊作戰支隊參謀長二級艦長I.G.斯維亞托夫指揮的艦艇編隊掩護,編隊包括“高爾基”號巡洋艦、驅逐艦“憤怒號”、“驕傲號”和“警惕號”。據情報,預計將與漢科基地觀察哨發現的敵艦隊——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掃雷艦和護衛艦群——交戰。
6月22日拂曉時分,警戒掃雷艦БТЩ-216在希烏馬島以北發現了雷區。由于烏斯季-德溫斯克沒有快速掃雷艦,艦隊于17:57僅靠自身掃雷浮具出航,航速22節,以便與布雷艦隊會合。但這種掃雷浮具只有在航速14至18節時才能有效。
艦隊通過伊爾本海峽,在6月23日凌晨3:00左右以18節速度開始在塔赫庫納燈塔附近機動。
“憤怒號”驅逐艦打頭陣,其后8纜(約1.5公里)是“高爾基”號,“驕傲號”和“警惕號”分別以60°角在巡洋艦左右3-5纜處護航。艦隊以22節航速切入了德國的“阿波爾達”雷區(“I-16”雷區)。
3:40,“憤怒號”在燈塔西北16-18海里處觸雷爆炸?!案郀柣碧柵c“警惕號”立即“同時轉向”反向航向。4:21,“高爾基”號在北緯59°20’、東經22°00’的位置觸雷,爆炸發生在左舷。艦艏部分在第55號肋骨處被炸斷,船艏上翻迅速沉沒。第61號肋骨處的橫隔壁保持了水密性。
為了消除艦艏下沉傾斜,淹沒了艦艉艙室和艦艉炮塔下艙。隔壁立即用木材加固。試圖倒車未果,艦艇開始盤旋失去舵效,只得以小前進航速(先8節,后12節)前行。橫隔壁經受住了壓力。
艦長決定駛向最近的陸地——沃爾姆西島。
途中狀況緊張,信號兵三次“發現”潛艇蹤跡,巡洋艦因此采取反潛曲折航行,并用100毫米和45毫米炮向可疑水域射擊。
8:30,“高爾基”號在“警惕號”驅逐艦護衛下,抵達沃爾姆西島西南端。主錨隨艦艏一起沉沒,備用錨被爆炸掀掉,只能在灌入前艙壓載水后將艦艇擱淺以固定位置。此時螺旋槳和舵仍在水中運作。
12:40,“明斯克”號驅逐艦(掛艦隊司令旗)靠近“高爾基”號,弗多維琴科登艦檢查損傷并決定下一步行動。
21:15,信號兵再次發現疑似潛艇,右舷100毫米炮組向可疑目標發射兩輪炮彈。
次日上午10:00,在臨時封堵破口、搭建木制假艦艏和帆布構件、卸下1、2號主炮塔彈藥及6個魚雷戰斗艙彈藥后,“高爾基”號在3艘驅逐艦、3艘摩托炮艇、1個魚雷艇分隊以及救助船、測繪船的伴隨下駛向塔林。艦艇由艦隊技術處軍官檢查后確認可以駛往喀瑯施塔得。緊急修復任務交給第189廠。
6月27日,巡洋艦經海洛達海峽抵達喀瑯施塔得,進入維列申斯基船塢。第189廠在船臺上完成了修復,并在喀瑯施塔得接裝了新艦艏,材料來自正在建造的68型巡洋艦。同時拆除了艦載彈射器和45毫米半自動炮,改裝為10門70-К高射炮。
在喀瑯施塔得船塢中,艦體與艦艏部分對接,1941年7月。
7月21日,在喀瑯施塔得,新制造的艦艏部分與艦體完成對接。
8月2日,巡洋艦被從船塢中移出;12日駛入錨地,對機械、設備、去磁裝置進行了檢查,并進行了航行試驗。原計劃用于恢復“高爾基”號的三個月時間,實際上僅用了43天。
8月18日,四艘拖船將巡洋艦拖入林港,次日,它的100毫米火炮首次向敵機開火。8月24日,艦艇從喀瑯施塔得駛往列寧格勒,在商港的面包碼頭系泊。
隨著封鎖開始,波羅的海艦隊被己方和敵方多層雷區困于馬基澤水域。
巡洋艦被編入城市炮兵防御體系。9月4日,它的炮兵首次向進攻白海村地區的芬蘭軍隊開火?!案郀柣碧枀⑴c了9月對列寧格勒的防御,從9月7日至17日,它定期向進攻的敵軍在克拉斯諾耶謝洛—泰茨地區開火。僅在9月11日,該艦主炮就進行了10次射擊,對德軍發射了285發炮彈。
從9月12日起,它的100毫米炮每天向轟炸港口的德軍飛機開火。到當月中旬,德軍推進到城市郊區,靜止不動的巡洋艦開始遭受德軍野戰炮兵的炮擊。9月16日,該艦被127毫米炮彈命中。17日,它又遭到四發炮彈命中(兩發擊穿上層甲板和舷側,一發擊中煙囪,一發擊中上層建筑;7名水兵陣亡,28人受傷,火勢很快被撲滅)。德軍從克拉斯諾耶謝洛的系留氣球上校正炮火。高爾基號的炮兵通過幾次射擊擊斷了氣球的纜繩,系留氣球連同德軍觀察員一起升空,“沖向太空”。
但問題仍未解決。9月21日,該艦又被三發重炮彈命中。艦橋被摧毀,9名水兵陣亡,7人受傷。
停留在露天泊位已變得極其危險。經艦隊司令部批準,巡洋艦艦長、一級艦長彼得羅夫(音譯)將艦艇經海運運河駛往古圖耶夫船塢(商港)錨地。
次日早上6點,拖船將巡洋艦拖入涅瓦河,??吭?94號工廠左岸。9月23日15時,巡洋艦移泊至189號工廠碼頭進行修理。10月3日,該艦被拖至商港的鐵質防波堤附近,靠近豐坦卡河口。維修工作持續到10月8日。
不久德軍再次發現了巡洋艦,并于10月22日和24日再次炮擊它。艦長被迫變換艦位,并在還擊時調整位置。11月1日和2日,“高爾基”號四次向沃洛達爾斯基村開火,22日和23日向敵方炮兵陣地還擊。
變換位置并未能避免炮擊,11月22日,一發敵炮彈擊中了1號炮塔前方的艦艏高平臺。11月29日,該艦100毫米火炮首次加入對德軍陣地的射擊。12月20日、23日、25日和27日,巡洋艦的炮兵向德軍陣地開火,以支援第42集團軍的作戰。
停泊在列寧格勒商港碼頭,1941—1942年冬季。
1月21日,巡洋艦被一發6英寸炮彈擊中,一門100毫米火炮被毀。此后,“高爾基”號的主炮用于反炮戰,2月8日和9日炮擊了敵軍在烏鴉山的炮兵陣地。
4月4日,德國轟炸機向“高爾基”號投下了70余枚炸彈,其中兩枚在距離艦體5-7米的舷側、第二炮塔附近爆炸,一枚在距艦體3-4米處、艦橋右舷的水中爆炸。幸運的是,損傷較輕。4月22日,巡洋艦炮擊了敵人在利戈沃一帶的炮兵陣地。
4月24日,敵軍對涅瓦河上的艦船發動最大規模空襲?!案郀柣碧枂闻灱丛獾?0架Ju88轟炸機、12架Ju87俯沖轟炸機和15架Bf109戰斗機的輪番攻擊。同時,德軍炮兵也向艦艇開火。艦上電臺監聽發現附近有德軍炮火校正員活動,是否成功消滅尚不清楚。
艦艇周圍炸裂了150余枚炸彈和50余發炮彈,造成3名紅海軍士兵犧牲,5人受傷。岸邊倉庫起火,一艘運輸船在巡洋艦前方燃燒,艦上救援小組前往滅火。當日艦上防空炮兵擊落2架德機。
因河面冰層尚未融化,拖船和破冰船在被圍困的城市中也無燃料可用,巡洋艦無法轉移錨地。4月25日和27日,該艦再次遭到德軍炮兵和空軍的攻擊。4月27日,艦艇周圍炸裂了15枚炸彈和近百發炮彈,雖未直接命中,但艦體被彈片打成蜂窩狀,爆炸沖擊波導致大部分接收機、發射機、測距儀、第3鍋爐損毀,艏部主機低壓渦輪的支撐裂開。防空炮兵又擊落兩架Ju87。
4月28日晚,巡洋艦被移至196號工廠的碼頭進行了緊急修復,并增設了3門37毫米機關炮。
1942年5月至6月,巡洋艦火力支援了列寧格勒方面軍的涅瓦、濱海戰役群。8月,向“無憂”國營農場一帶的德軍炮兵陣地進行了三次射擊。全年主炮共對敵開火9次。
1942/43年冬季,艦上渦輪發電機和柴油發電機得到大修,主炮塔也完成修復。上層甲板增設了兩層厚度為30-37毫米的裝甲板。
1943年夏,“高爾基”號再次參加反炮戰,7月9日從“蘇多機械廠”位置、8月17日從商港鐵質防波堤向德國在茲納緬斯科耶、科爾庫利一帶的炮兵陣地開火。
1944年1月,該艦編入第2海軍炮兵群,任務是在解除列寧格勒封鎖的作戰中摧毀敵軍的防御樞紐、指揮所和倉庫。1月13日和14日,主炮首次試射數發,15日則向德軍傾瀉了276發炮彈,造成三處爆炸和大火。
隨著蘇軍推進至紅村和羅普沙,巡洋艦被命令壓制彼得宮-斯特列爾納地區德軍交通線。1月16日至19日,主炮每天發射60至140發炮彈;1月24日又為第67集團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在托斯納方向的進攻提供支援。紅村-羅普沙攻勢期間共發射701發炮彈。
1944年3月22日,巡洋艦因“出色完成戰斗任務”和“船員表現出的英勇和英勇”榮獲紅旗勛章。
1944年6月,“高爾基”號編入第4炮兵群,在維堡方向作戰,對抗撤退的芬蘭軍隊。6月9日,主炮向庫奧卡拉地區發射了100發炮彈。
整場戰爭中,該艦主炮向岸上目標共發射了2311發180毫米炮彈(相當于2.5個基準彈藥基數或每根炮管256發)和582發100毫米炮彈。主炮炮管的壽命高于預期,最大磨損未超過30%,通用炮則達到44%。
巡洋艦“高爾基”號在列寧格勒涅瓦河上
戰后,1946年2月25日,波羅的海艦隊被分為兩個艦隊。“高爾基”號被編入第4艦隊(南波羅的海艦隊)。自1946年2月25日起,它隸屬于南波羅的海艦隊的艦隊編隊(后來稱為第4海軍艦隊),駐泊在利耶帕亞,后移駐巴爾的斯克。1947年11月7日,“高爾基”號曾返回列寧格勒參加閱兵式。
1950年12月,該艦(時任艦長為二級上校“貢恰爾”「音譯」)上進行了首型蘇聯海軍直升機卡-10的試驗。12月7日,該直升機首次降落在蘇聯軍艦上——降落在“高爾基”號巡洋艦的艦尾甲板上。
1953年中期,巡洋艦駛抵喀瑯施塔得,在194號船廠進行修理。6月16日,該艦編入喀瑯施塔得海軍基地艦艇序列,并參加了海軍節期間在涅瓦河舉行的海軍閱兵。
同年末開始改裝,除進行大修外,還計劃更換雷達、火控系統和防空武器,換裝最新國產型號。同時打算在艦體上加裝防魚雷鼓包,這將使排水量增加1000公噸,但會降低航速和航程。
1955年,隨著“蘇穗宗”的軍事改革,蘇聯海軍重新評估了現代化改裝計劃,認為無法將該艦提升到現代水平,遂終止改裝工程。
1956年2月17日,“高爾基”號退出波羅的海艦隊戰斗序列,被改編為實驗巡洋艦。由于海軍放棄將其作為導彈試驗靶艦,該艦于1959年4月18日被正式除籍并交付拆解。
巡洋艦“高爾基”號現代化改裝后
在“高爾基”號巡洋艦服役期間,它的艦長們幾乎都注定能晉升到海軍將官的軍銜。目前還未找到伊·彼·索洛維約夫(1944—1946年)相關的晉銜資料,而其他艦長的晉升情況都很明確:加夫里爾·瓦西里耶維奇·朱科夫(1937—1939年)晉升為海軍中將;阿納托利·尼古拉耶維奇·彼得羅夫(1939—1942年)晉升為海軍中將;伊萬·格奧爾基耶維奇·斯維亞托夫(1942—1943年)晉升為海軍少將;亞歷山大·格拉西莫維奇·瓦尼法季耶夫(1943—1944年)晉升為海軍中將;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阿巴什維利(1946—1948年)晉升為海軍中將;潘捷列蒙·馬克西莫維奇·貢恰爾(1949—195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以及格里戈里·普多維奇·涅戈達(1948—1949年),他也晉升為海軍少將。
這艘巡洋艦還登上了文學作品的舞臺。在米哈伊爾·韋勒熱情洋溢的短篇小說《海軍閱兵的傳奇》中,描寫了發生在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上的虛構故事(文中稱該艦與“基洛夫”級同型),實際上顯然是影射了“高爾基”號,因為它確實參加了1947年11月7日的閱兵式。
紅旗巡洋艦“高爾基”號用它的戰斗歷史印證了一條廣為人知的道理:意大利的設計方案對于蘇聯這里的環境來說還是太脆弱了,太多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艦艏都被炸掉,對于26型和7型工程來說,這簡直成了一種災難。倒是外形很漂亮。而強度問題,后來蘇聯造船工人總算還是克服了。
感謝收看本頻道編譯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