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土地是音樂創作的源泉,這片熱土給我的太多太多......”6月14日晚,陳勇鐵“鄉音·鄉情”聲樂作品音樂會開場前,85歲高齡的陳勇鐵拄杖登臺,并向家鄉深情告白。67載的游子牽掛,令人無不為之動容。
當這位耄耋老人站上舞臺,拿起指揮棒,樂聲響起,他瘦弱的身軀重新變得堅定有力,兩塊肩胛骨也隨著現場的音樂節奏明快地抖動,這一刻,你感覺他的世界充滿力量。傳統的就是世界的!他以聲音為船,以樂器為槳,在音樂的世界里乘風破浪,用大半生的時光,抒發對家鄉“海陸豐”的熱愛和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執著,創作了無數動人的作品。
近期,陳勇鐵榮獲了第二屆汕尾市文藝獎終身成就獎,這一獎項不僅是對他作品的肯定,更是對他家鄉情、中國心的高度認可和褒獎。
音樂世家的天賦少年
結緣漁歌,走出了傳奇人生軌跡
陳勇鐵1940年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城的音樂世家,他的家與馬思聰的家相隔只有兩百多米。在良好家庭音樂氛圍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展露出非凡的音樂天賦。當時,家鄉的民間音樂生活豐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拉琴吹簫,小區理發館的師傅都能拉一手好琴。在這樣的環境中,陳勇鐵小學時期就自學了二胡、笛子,并參加了學校社區劇社,參與白字戲、歌劇的表演,成為校園里活躍的文藝分子。中學時期,熱愛歌唱的他加入學校合唱團,出任校文工團團長,開始編導小型文藝節目演出,其在音樂方面的天賦,開始展露頭角。
真正引領他踏上專業音樂道路的,是與汕尾漁歌那場命中注定的邂逅。用他自己的話說:“漁歌貫穿我一生,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1958年,為籌備廣東省民兵文藝匯演,尚在念高三的陳勇鐵作為海豐縣民兵演出隊成員,深入汕尾漁村采風。在那里,他拜著名漁民歌手徐十一為師。漁民歌手那原生態、包含海陸豐韻味的地道演唱,充滿生活碎片的即興編詞,以及那蘊含獨特海洋韻律的曲調,深深震撼了他,點燃了最初的創作熱情。由此,一首漁歌聯唱《漁家歌唱共產黨》應運而生。作品演出后反響空前熱烈,好評如潮,斬獲多項殊榮,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0341部隊文工團看中,陳勇鐵由此入伍。
在部隊期間,他隨團下海島演出,在文工隊團長指導下自學作曲,并運用漁歌素材創作了歌舞曲《銀色的海灘》。1961年夏,他復員回鄉,同年秋,憑借出眾才華被廣州音專(現星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和中國電影學院導演系錄取,他選擇了學習音樂。在廣州音專的三年,他師從施尚其、蘇克、陸仲任等名家,為專業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閩廠作曲啟創作生涯
融貫古今,譜就影視音樂民族化典范
畢業后,陳勇鐵進入福建省電影制片廠擔任專業作曲,開啟了他幾十載的影視音樂創作生涯。他的配樂作品題材廣泛,貫穿古今,但核心始終未變--便是扎根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并與時俱進地為這些作品注入時代感和戲劇張力。任職期間,他先后為《紅旗躍過汀江》《元宵樂》《掌上藝術》《南僑之光》《林則徐》《鄭成功》《武夷之春》《福建山海經》《千里閩江》《馬尾之光》《真沒想到》《竹林隱士》《哭笑不得》《血泊皇陵》《保鏢哈斯爾》《東瀛游俠》等眾多紀錄影片和故事影片譜曲配樂。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電視劇音樂領域的卓越貢獻。1983年起,他陸續為多部電視劇作曲,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紅遍大江南北的大型電視系列劇《聊齋》。作為《聊齋》的音樂總監,他為《花姑子》《良琴知己》《連鎖》《罵鴨》《李方哥賣酒》等單元劇集創作了核心音樂。 陳勇鐵深諳《聊齋》故事的精髓在于奇詭、幽深與東方古典美。他的配樂并非簡單地把傳統樂器堆砌在一起,而是將諸如白字戲、西秦戲等海陸豐地方戲曲的韻律、漁歌的旋律,乃至古琴、塤等傳統樂器的獨特音色,與現代管弦樂技法與電子音效進行了創造性融合。例如,在表現鬼魅精靈的飄渺時,他化用漁歌中空靈的拖腔,配以古琴的泛音和電子合成的氛圍音效;在刻畫深情或悲愴場景時,則巧妙融入戲曲中婉轉的板式和過門旋律。這種“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手法,使得《聊齋》的音樂既充滿濃郁的中國傳統神秘色彩,又不失現代戲劇音樂的感染力,與劇情水乳交融,極大地提升了劇集的整體藝術效果,給一代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退休歸鄉守非遺火種
五年普查,終成八十萬字漁歌集
2000年退休后,陳勇鐵受邀回到家鄉汕尾市?;氐郊亦l的他,將全部熱情傾注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汕尾漁歌的保護與傳承。在協助汕尾市城區采集、整理汕尾漁歌期間,他不辭辛勞,無數次深入漁村,與漁民同吃同住,進行地毯式的普查、挖掘、采集和整理工作,與漁民結下了深厚情誼。歷經五年艱苦卓絕的努力,2009年,凝聚著他心血的近80萬字的《汕尾漁歌集》鴻篇出版問世。這部著作不僅系統梳理了汕尾漁歌的“長聲板”“妹仔板”“炎舵板”“新娘板”等漁歌曲調的歷史淵源、傳承脈絡和獨特的音樂風格,更收集到原生態漁歌350余首,數量為歷次之最。他對每首歌的來源、內容、思想情感、藝術特點、曲調板式等均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精辟注解,撰寫了5萬多字的論文《千年天籟的回響--汕尾漁歌采集整理手記》,為后人研究保存了極其珍貴的原始資料。
更重要的是,他并非僅停留在“搶救性保護”層面,而是致力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深入理解漁歌精髓的基礎上,他創作了大型組歌《疍家風情》(十三章),精選38首漁歌,親自編詞、編曲、配器。尤為突破的是,他首次在漁歌創作中大規模運用重唱、合唱等多聲部音樂手法,打破了傳統漁歌單聲部吟唱的局限,極大地豐富了其藝術表現力、層次感和震撼力。他堅持全部曲目由漁民歌手本色出演,突出“草根美”,生動展現了漁民的生活百態、辛勤勞作、真摯愛情、內心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部作品在當地上演后引起巨大轟動,好評如潮,標志著汕尾漁歌的傳承與弘揚達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高度,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別赴省城廣州和首都北京做專場展演,真正踐行了他“讓傳統煥發新生”的理念,證明了深植于本土文化的藝術,經過創新演繹,同樣具有震撼世界的魅力。
返鄉后續戲曲薪火
交響破界,讓西秦白字唱響時代新腔
陳勇鐵對家鄉戲曲(西秦戲、白字戲)的深情刻入骨髓。兒時耳濡目染的《薛仁貴回窯》《梁山伯祝英臺》等經典唱段,早已成為他音樂血脈的一部分。退休后,他積極投身家鄉戲曲的創新事業。
在新編西秦戲《留取丹心照汗青》《馬援伏波》《麒麟奪錦》和新編白字戲《龍宮奇緣》《彭湃之母》等劇目中,他擔任音樂總監、配器和樂隊指揮,進行了大刀闊斧且卓有成效的改革創新。他一改傳統戲曲樂隊隨唱腔簡單齊奏的伴奏形式,大膽引入多聲部交響思維。他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情感需要,精心設計音樂配器,合理運用不同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對原有唱腔進行科學、謹慎的微調(潤腔),使其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更富表現力。這種創新,使得音樂不僅能更好地烘托戲劇氛圍、渲染情緒,更能精準刻畫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度挖掘并彰顯了西秦戲、白字戲音樂本身蘊含的獨特風韻與深邃美感。
例如,在新編大型西秦戲現代劇《麒麟奪錦》中,他的音樂創作完全服務于戲劇整體。在保留傳統唱腔精華的基礎上,他巧妙吸收融合了海陸豐民間音樂元素,這種將地方特色音樂基因融入戲曲血脈的創新,使得音樂與劇情、人物渾然一體,既保持了劇種的傳統根基,又注入了鮮活的時代氣息和地域風情?!恩梓電Z錦》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和小學生,為傳統戲曲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現代戲的創作,探索出了一條富有啟發性的成功路徑。
除戲曲外,海豐縣豐富的民間傳統歌謠也是陳勇鐵傾注熱情、辛勤耕耘的園地。 早在2007年,他就為28首最具代表性的海豐傳統歌謠譜寫配樂,創新性地采用配樂念誦配以卡通視頻的形式,出版了VCD專輯《隆啊隆,騎馬去海豐》。這張專輯在家鄉引發轟動反響,讓久違的家鄉歌謠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此后,陳勇鐵又持續探索,為六十多首傳統歌謠譜寫了歌曲,并以無伴奏合唱的藝術形式,創作了套曲《鄉音》(內含四首傳統歌謠改編作品),在傳統歌謠的創造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果的探索與實踐。
終生成就獎,實至名歸
赤子情懷的藝術豐碑
陳勇鐵的藝術成就碩果累累,榮譽等身,如西秦戲《留取丹心照汗青》榮獲廣東省第十三屆文化藝術節優秀音樂獎(一等獎),該劇目還榮獲當年“五個一工程獎”與“魯迅文學獎”;白字戲《龍宮奇緣》榮獲廣東省第十四屆文化藝術節音樂創作二等獎;《南曲與管弦樂--李白詩詞十二首》榮獲1986年全國音像出版物評選銀獎;歌曲《童話的世界》榮獲1982年至1996年全國少兒歌曲評獎優秀歌曲獎;歌曲《哥們的閥門鉤》獲1991年全國工人歌曲二等獎,《漁民心向共產黨》獲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全國百首優秀群眾歌曲獎等。
陳勇鐵用一生的時間踐行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家鄉文化的傳承。他以漁歌為紐帶,將自己的人生與家鄉的音樂緊密相連;在影視音樂創作中,展現了卓越的才華和深厚的功底;在戲曲音樂創新和民間歌謠的音樂創作方面,推動了家鄉戲曲和民間歌謠的傳承與發展,讓古老的劇種和民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他的成就不僅為家鄉汕尾贏得了榮譽,也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撰文:嚴學藝
本篇特約通訊員:柳成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