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在5月銷量突破4萬臺,環比增長近20%,歷史累計交付量超130萬輛。
很難想象,一家成立還不滿10年,基本沒有任何造車底蘊的年輕車企,僅憑三款SUV和一款純電MPV就能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汽車市場中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混得“風生水起”。
那么,為什么那么多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深厚底蘊的傳統汽車品牌,在市場競爭連理想汽車這個后來者了都干不過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理想汽車的崛起,絕非偶然。它精準地抓住了中國家庭用戶最迫切的需求——空間、舒適、續航和智能化。
你或許會說,傳統品牌也有大空間、高配置的車型,為什么還是賣不過理想呢?
答案很簡單:理想的產品不是單純地“堆配置”,而是“造場景”。從理想L9到L6,每一款產品都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把家庭用車的痛點解剖得清清楚楚。
比如,理想L9讓“大六座”成為主流,把MPV的二排獨立座椅搬進了SUV,讓二孩家庭也能享受“頭等艙”待遇;理想L7則為三口之家量身定制,理想L6則瞄準了年輕一代家庭用戶。
這種產品定義能力,堪稱教科書級別。
雖然理想汽車首創用“彩電冰箱大沙發”重新定義汽車三大件,將理想汽車賣到均價將近40萬元時,讓很多車主被調侃成了“人傻錢多”的典型。
但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擺在眼前:理想L系列累計交付已超百萬輛,理想L6上市不到一年就賣出23萬輛,平均月銷近2萬臺,成為中大型SUV銷量冠軍。
所以當有媒體評價理想汽車是“是最了解、最深刻洞察用戶需求的車企之一”時,這話很多一點都不夸張。
再比如在造車初期,理想汽車是最堅定不移地堅持“落后的”增程式技術的。
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李想看來增程技術是最符合中國的用車情況的新能源汽車路線。
對中國家庭用戶來講,他們不會管你用的技術先不先進,也不在乎油價的高或者低。更在乎的是當我一家人愉快出行時不要中途被“車子沒電”掃了興!
增程式“可油可電”的特性,就完美解決了長途出行和日常通勤的矛盾。現在增程式技術正在席卷整個中國車市,成為了各大新能源車企拯救銷量的“特效藥”。這就再一次佐證了理想汽車對用戶用車痛點的精準捕捉。
所以回過頭來你看,“為什么這么多有底蘊的品牌,還干不過一家理想汽車?”答案就很簡單了:理想比傳統品牌更懂用戶,更敢創新,更會講故事。它不是靠堆配置、拼參數取勝,而是靠“場景定義產品”和“技術定義場景”贏得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