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探秘所有原創首發文章,抄襲洗稿必究!)在亞歐大陸東端,世界大河確實不少,比如中南半島的湄公河,以及完全屬于我國的長江、黃河等;
而歷史上也曾完全屬于我國,如今大部分河段卻屬于中俄界河的黑龍江,同樣也在此列,如果以克魯倫河為源頭,黑龍江全長達到5498公里,流域面積高達185.6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也有3465億立方米。
黑龍江流域圖
延綿長達萬里,流域范圍遼闊,黑龍江兩岸的山脈當然也不少;
最有意思的一點在于:
黑龍江流域的山脈,“扎堆”現象非常嚴重;
一方面,是位置“扎堆”;
另一方面,是名字“扎堆”。
我們都知道,黑龍江有兩大源頭,一個是南源額爾古納河,一個是北源石勒喀河,以兩大源頭交匯處、黑龍江正式形成的這片區域為中心,居然有多達四座以“興安”命名的山脈“扎堆”出現;
黑龍江流域,以“興安”命名的山脈扎堆分布
其中:
向西南延伸的,是興安山。
興安山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大致沿著黑龍江北源石勒喀河向西南延伸,一直抵達貝加爾湖東南側的色楞格河東岸,延綿超過700公里,寬度在20-120公里之間,平均海拔1000-1500米;
歷史上,興安山曾是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一道天然屏障,不過如今已完全位于俄羅斯境內,而這座山脈也有了一個俄語名字,雅布洛諾夫山脈。
向東延伸的,是外興安嶺。
自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交匯處北側開始,外興安嶺向東延伸長達700公里,抵達鄂霍次克海沿岸,南北寬度也達到100-180公里;
地圖上看,外興安嶺恰好橫在貝加爾湖與鄂霍次克海之間,如果說興安山是黑龍江流域西北側的屏障,那外興安嶺就是其北側屏障,還是東北地區與西伯利亞地區的地理分界線;
不過如今外興安嶺也已完全屬于俄羅斯,其俄語名字叫斯塔諾夫山脈。
興安山與外興安嶺是黑龍江流域的天然屏障
向南延伸的,是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北端起自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交匯區域,向南延伸至我國內蒙古中部的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南北長達1400公里,東西寬200公里,面積超過3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達到800-1700米;
大興安嶺
這座山脈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特點:
一方面,外興安嶺雖然完全位于我國,但卻是亞歐大陸東部兩大地理板塊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分界線;
另一方面,外興安嶺雖然位于我國東北地區,但大部分區域卻不在東三省,其總面積超過32萬平方公里,當中僅有8萬平方公里屬于東三省中的黑龍江省,超過24萬平方公里則屬于內蒙。
大興安嶺大部分位于內蒙
向東南延伸的,是小興安嶺。
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交匯后,形成的黑龍江干流便掉頭向著東南方向流淌,而在黑龍江南岸,同樣有一座沿著其干流河道向東南延綿的山脈,這就是小興安嶺;
小興安嶺橫貫黑龍江省中北部,整體位于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之間,分開了外東北的結雅河平原與我國境內的松嫩平原,其南北跨度達到450公里,東西跨度也有210公里,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山體北低南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
由于地理位置“扎堆”,這些山脈的名字彼此“對應”的意味非常明顯;
比如與外興安嶺相對,大興安嶺還有個名字叫內興安嶺,而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也是彼此相對,此外二者還分別被稱為西興安嶺和東興安嶺,等等。
那么為啥這些山脈都以“興安”命名呢?
答案也很簡單!
黑龍江流域位于我國東北地區,這片區域歷史上以游牧民族為主,其中蒙古人和滿人最為有名,在蒙古語和滿語中,“興安”都有丘陵山嶺的意思;
所以,黑龍江流域“興安”扎堆,并不讓人意外。
在今天,這四座以“興安”命名的山脈,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屬于我國,名字也沒有改變,而興安山與外興安嶺則位于俄羅斯境內,如今也有了俄語名稱;
雅布洛諾夫山脈與斯塔諾夫山脈
而全城探秘想說的是,興安山與外興安嶺的俄語名稱,同樣非常值得研究。
1.興安山的俄語名稱是雅布洛諾夫山脈,俄語為“Яблоновый хребет”,其中“хребет”是山脊、山脈,而“Яблоновый”則是個形容詞,意思是“蘋果樹的”或者“蘋果的”;
因此雅布洛諾夫山脈翻譯過來就是蘋果樹山脈。
這個名字很有意思!
在古代,興安山區域一直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活動區域,沙俄興起后,從十六十七世紀開始向東擴張,逐漸進入西伯利亞以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這片區域氣候寒冷,即使游牧民族數量也不多,所以沙俄進入這片區域幾乎可以說毫不費力;
不過,沙俄隨后在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時遇到了清政府的抵抗,雙方發生多次戰爭,意識到彼時清朝的強大后,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在尼布楚談判,并簽訂《尼布楚條約》;
談判一開始,清政府代表提出以貝加爾湖和勒拿河為界,如果成真,那么沙俄就將失去其已經占據的包括興安山在內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不過就在談判期間發生了噶爾丹叛亂,康熙為了集中精力平叛,向談判代表索額圖表示,“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楚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楚,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最終,《尼布楚條約》簽訂,兩國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興安山也劃歸了沙俄。
由此可見,彼時俄國得到興安山,確實沒有花費什么力氣,即使清朝曾努力爭取,但也因為要平定噶爾丹叛亂而沒有堅持到底,對沙俄來說,占據興安山,就像“摘蘋果”那樣簡單;
所以沙俄將其命名為雅布洛諾夫山脈,也就是“蘋果樹山脈”,似乎也不難理解。
2.那么外興安嶺呢?
外興安嶺
外興安嶺的俄語名稱是斯塔諾夫山脈,俄語為“CraHoBoй xpeser”,其名字源于俄語“станoвнться”,意思是停止、停住;
這個意思也相當明顯!
一方面,指的是外興安嶺橫貫貝加爾湖與鄂霍次克海之間,且山體高大,成為當年沙俄繼續擴張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另一方面,沙俄在十七世紀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時遭到清政府的強烈抵抗,最終被迫簽訂《尼布楚條約》,在隨后近二百年時間里停下了向黑龍江流域擴張的步伐,而外興安嶺也就是斯塔諾夫山脈,在這一時期成為兩國邊界;
所以沙俄將外興安嶺命名為斯塔諾夫山脈,“停止”、“止住”,實際上也體現出彼時的實際情況。
沙俄擴張,曾在外興安嶺“停滯”近二百年
此外,由于外興安嶺又分為南北兩支,要導致人們《尼布楚條約》的待議地區范圍出現了不同認知;
外興安嶺南支,就是如今大家普遍認為的外興安嶺,從主脈繼續向東延伸大約200公里,到達鄂霍次克海沿岸;
而外興安嶺北支,則包括東北側的朱格朱爾山脈以及更北部的科雷馬山脈,其延綿長度達到1500公里;
外興安嶺南北支
《尼布楚條約》提到兩國邊界及待議地區時,是這樣記載的:
“凡嶺南(外興安嶺)一帶土地及流入黑龍江大小諸川,應歸中國管轄;”“惟界于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此事須待兩國使臣各歸本國,詳細查明之后,或遣專使,或用文牘,始能定之。”
很顯然,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待議地區,指的是外興安嶺南支,但如果指的是北支,那么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朱格朱爾山脈以東的遼闊區域,都屬于待議地區,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里,遠比大多數人認為的待議地區大的多;
如果按外興安嶺北支算,尼布楚條約待議地區很大
然而,隨著十九世紀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強占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外東北地區,我們不僅丟掉了興安山與外興安嶺這兩道天然屏障,連所謂的待議地區,也失去了待議的意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為防止文章被抄襲洗稿加了水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