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節奏。
聽著讓人精神振奮,感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偉大與無私。
《長津湖》電影的片段是否還在你的腦海中回憶著呢?
你是否想過幕后的指揮呢?
你可能想到了,我們的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元帥,然而卻沒人想到我們的周恩來總理。
其實他也全程參與了戰爭,甚至比主席的工作量還要大。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初期,全國正在進行著百廢俱興,并且還在為解放臺灣和國民黨進行著周旋。
就是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美國越過三八線,并且把戰艦還開到了我國的臺灣海峽,想阻止我們解放臺灣,插手我國內政。
周恩來總理積極回應,美國的所作所為,迅速向聯合國秘書長發去警告,并且發表聲明:一旦美國越過“三八線”,中國絕不會放任不管。
可是美國根本沒有把我國的聲明放在眼里,他們要的只有利益。
因此周恩來總理向毛澤東主席建議必須出兵制止。
抗美援朝是我國成立后遇到的最重大的對外斗爭和最重大的政治斗爭,還有就是最重大的軍事斗爭。
在這么多的重大面前,你應該體會到了壓迫感吧。
如此沉重的責任落在了周總理的身上,總理一直是主席身邊最稱心的助手,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上,他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后來人們總結說,周總理在抗美援朝中,負責的方方面面,可以用“四總”來進行總結。
那么是哪“四總”呢?總參謀長、總后勤部長、總裝備部長、談判總指揮。
這么多的“總”壓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各種工作千頭萬緒,每天他都要打著十二分的精力來處理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眠不休。
運籌帷幄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周恩來總理很快嗅到了美國的意圖。
他意識到美國這是想以朝鮮為跳板再次進攻中國。
周恩來總理很快把彭德懷調回來,進行商議出兵的作戰計劃。
按著當時的經濟實力我國根本不能和武器先進的美國進行抗衡,再有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嚴峻的經濟問題,這場戰爭更加的艱巨。
艱巨在哪兒呢?怎么打?派誰去?物資怎么辦?運輸怎么辦?語言怎么辦?一系列的問題都擺在了我們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面前。
當你聽到這些問題時是不是頭都大了。
更何況我們的總理呢!這些都屬于后勤部,有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影響很多問題的出線。
聶榮臻同志回憶說:整個戰爭過程都是在總理的時刻關心下進行的,事無巨細,他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力。
戰爭剛開始前面對我國的事實情況,很難和美國這樣的強大國家抗衡,必須講究作戰技巧。
所以周總理親自赴蘇聯和斯大林談判,希望可以借助蘇聯的空軍做掩護,才能使中國的軍隊躲過美軍的槍林彈雨。
只是當時斯大林看不到中國出兵的決心,并沒有當下決定出兵,當中國的軍隊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的那刻時,他決定出兵援助。
隨后,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抓緊組織東北邊防軍。
當時東北的兵員數量不是很多,多數都集中在南方地區。
為了防止最壞的局面發生,周恩來總理立馬召開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毛主席的決定:組建東北國防軍。
首先把最基礎的設施、人員、政治動員和后勤部組建起來。
后來經過幾次會議的討論,解決了彈藥攜帶,交通運輸,糧草燃油,被服,醫療等等問題,并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后勤部為抗美援朝戰爭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接下來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錢幣的問題。
雖然秦始皇那會就統一了錢幣問題,但是經過這么多朝代的更迭交替。
關內關外的幣制是不同的。在兌換的過程中存在價差,給工作進度和貨物的流通造成了很大麻煩。
面對這個問題,隨后周總理就做出了應對方案,讓東北人民政府直接負責四野需要的所有作戰東西,經過東北軍區后勤部轉發給邊防后勤部司令員李聚奎。
很快解決了幣制問題,隨后周總理就和毛主席商量必須盡快實現關內外的幣制統一。主席也很快同意了此舉動。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作戰的基礎東西都已準備齊全,現在又有了新的問題,誰帶兵出戰呢?
打仗得有指揮啊,此時的指揮和供應又成了最頭疼的問題。
原來的東北邊防指揮員司令粟裕生病在家修養,而此時的副司令蕭勁光、副政委蕭華也因為海軍機構的事務抽不開身。
再加上又是剛組織好的軍隊,層次不齊,力量又不夠,根本不能滿足當時的后勤供應需要。
緊急時刻,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共同聯名上報毛主席:讓目前的邊防軍歸于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麾下,并讓他擔任指揮一職和統一一切供應。主席答應的很快。說明這個方法真的行之有效。
解決了邊防軍的機構問題,為后勤的工作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志愿軍出征前,周恩來總理召開了好多次關于后勤保障的會議,聽取報告,不足之處抓緊時間解決,所有情況預測之后再預測,細致之處再細致。
擬定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制定計劃。
由于這些工作的到位,所以才讓我們的70萬大軍能秘密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而且更為后來在戰爭中的后勤供應打下堅實的基礎。
殫精竭慮
1950年10月19日我國志愿軍順利進入了朝鮮,一周后我們進入了戰爭中,雖然在國內已經想到了很多種情況的出現,但是實際在戰爭中又狀況連連。
這場戰爭不僅時間緊,任務重而且還面臨著國內情況和國際情況。
面對美國這樣實力懸殊的對手,我們開始是負重前行的。
最大的問題還是供應問題,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周總理派后勤部副部長張令彬去實地了解過情況,發現實際存在的困難。并給予解決方案。
周總理親自給東北邊防軍區寫信告知:凡有不妥、不實或隔靴撓癢之處,請當面指出,以便改正。只要你們有要求,我們一定全力以赴。
多么厚實的后備力量,這就是我們的總理,事事考慮周到,全面的好總理!
本來在供應上面我們做了萬全的準備了,為什么在戰爭中還是會出現供應不足的問題呢?
其實我們都知道,作戰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問題,切斷了后方的糧草是不是戰爭就很難進行下去。
我們的后勤運輸線總是遭到破壞,就這個問題當時提出了這樣的口號:組織一條打不爛,炸不垮的鋼鐵運輸線。
戰爭進行了3個月之久,人們反應現在人們戴的帽子是大蓋帽,這樣在穿林、防空、爬山過程中很不方便,太沉重。隨后換成了解放帽。
穿的衣服是套頭的這樣在穿脫時太麻煩,尤其受傷時很難脫下來,我們的軍衣便改成了對襟樣式的。
當我們勝利穿著這樣的棉衣和敵軍談判時,他們都為之嘆服。我們是偉大的。
戰爭依舊在進行著,后來吃的就跟不上節奏了。
在戰爭中朝鮮的糧食產地遭到了破壞,我們志愿軍攜帶的干糧已經不夠應急,有過長征經驗的人們發現炒面很實用,這讓當時的志愿軍挺過了很多艱難時刻,戰士們一人背著一袋炒面,餓了就吃一口炒面抓一把雪。
一袋炒面能堅持吃15天。
在當時流傳著:一口吃炒面,一口雪。
周總理就號召全國人們做炒面,來支援志愿軍們,周總理還親自做炒面給大家吃。
由于只吃炒面多數戰士們開始出現營養不良,好多人還換上了夜盲癥。
所以總理號召大家又開始在國內往朝鮮運送了大量的其他物資。
戰爭耗費了我國大量的財力、物力、兵力,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戰線的拉長,東北邊防軍區顯然開始力不從心。
我國向東北邊防軍區輸送了大量的優秀領導人員和志愿軍,人員的增多,規模的擴大,導致很多部門是重疊的,好在總理很快發現了這個問題,及時解決。
采用分工合作,劃分管轄范圍,這樣很快穩定住了后勤供應。
辦法總比問題多。
這里面我們看到出現最多的身影就是總理。
《周恩來傳》中寫道他在抗美援朝中的工作強度,大到無人能想象的到,可謂是鞠躬盡瘁,殫精竭慮啊。
他不僅處理抗美援朝的事務,當時他還是中國的總理。
管理中國的政務,每天他要有十分的精力來處理這些大事小情,沒日沒夜的工作在崗位上,細心之處無人企及。
停戰談判
戰爭持續了三個月之久,美國怎么也沒有想到,中國會堅持如此之久。
1953年7月27日美國終于簽訂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失敗的停戰協議——朝鮮停戰協定。
讓這個曾經自視高傲的國家簽投降書,并不是很順利的。
剛進行完武力較量又要展開了一場腦力及口才的比拼了。
在這場談判中,周總理是這次談判會議的最高主持人,會中周總理發揮了他的高超的斗爭談判藝術。
這場停戰談判,一談就是兩年零17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周恩來總理親自起草并主持的文件和指示就達到了300余次之多。
在談判過程中,周恩來總理一直堅持和平解決朝鮮戰爭。
但是美國在條款中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條件,由于中國代表團的堅持與堅定的原則,后來使美國放棄了一些不合理條款,但是最后拒絕以三八線為分界點,退出朝鮮。
導致談判一拖再拖,很難進展下去。
這時總理提出:對方必須同意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為基礎,才能進行,下面的談判。
由于美國一直就撤兵問題拖延,導致朝鮮國家不能安定,總理把協定改了又改,后來先保證朝鮮停戰,然后再去解決其他問題。
在周總理的不斷斡旋下,美國最后不得不在停戰書上簽字。
談判中總理次次為中國爭取最大利益,一陣見血的指出美國的不正當行為。
他那敏銳的洞察能力、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這場談判中讓外國代表團大開眼界。
所以不得不說周恩來總理是這場戰役中最大的功臣,雖然并未親臨戰場但是目睹了整個戰爭的過程。
他的指導對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來形容他一點都不為過。
總理是什么,總理是“媽媽”,對祖國負責對人民負責。
致敬最可愛的人——周總理!
素材來源:《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的后勤保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個人課題成果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