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后不久,蜀漢末期唯一的猛將魏延“造反”,被自己人給殺了。
其實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就已經盯上了魏延,并且想出了除掉魏延的辦法。
但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畢竟魏延曾數次立功,贊賞還來不及,為何要對其痛下殺手?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讓諸葛亮看起來更厲害一些,便給諸葛亮加上了很多技能,讓諸葛亮能夠預知未來。
比如,當魏延第一次來拜見劉備時,諸葛亮便提議將其除掉,因為魏延頭生“反骨”,將來必定會造反。
但是劉備對于這種沒根據的傳說并不感興趣,他覺得不能根據一個人的長相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況且他人家還是一位獻城投降的好人。
諸葛亮其實知道后面會發生什么事,但是劉備不讓他殺,他也只好作罷。
在之后的日子里,魏延表現非常好,劉備也越來越信任他。
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掌管蜀漢大事,但是那時他并未對魏延下手。
因為他知道,自己領兵出征的時候,不能沒有魏延這種級別的大將。
當年跟著劉備的那一批人都已經老了,都說趙云老當益壯,但是事實究竟如何,只有趙云自己知道。
在演義中,由于諸葛亮曾因為“反骨”要殺魏延,導致兩人之間存在著一些隔閡,這也使得五丈原的劇情沒有那么突兀。
當時在五丈原上,諸葛亮在安排后事的時候,將馬岱叫到身邊,跟他說了幾句悄悄話。
悄悄話的內容就是:魏延造反之后,你假意追隨,伺機將他除掉。
馬岱當時并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但是軍師說什么,他就做什么。
不久之后,諸葛亮又把楊儀找來,將魏延即將造反的消息告訴了他。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么說并不奇怪,從一開始的“反骨”事件,到后來的“子午谷奇謀”,再到不久前的“七星借命之法”。
這三件事讓魏延與諸葛亮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魏延本意不想造反,他也一定不會好過。
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比皇帝還要高,如果被蜀漢的人知道,是魏延闖進大營,吹滅了諸葛亮的七星燈,那他死得可能會很慘。
七星借命之法可能沒有用,但是由于魏延魯莽,導致了儀式的失敗,這也是事實。就算諸葛亮的借命之法真的沒用,魏延也說不清。
再加上魏延與楊儀素來不和,等回到成都之后,楊儀肯定會在劉禪面前告魏延的狀。魏延一個帶兵打仗的,能說得過他們這些文官嗎?
既然說不過,那就只能靠手中的兵馬來解釋了。
所以,演義中諸葛亮安排馬岱除掉魏延,很有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根據魏延的行為,推測出魏延日后可能要造反,而且魏延也確實有“不得不”造反的理由。
當時他也沒有確定這件事,否則也就不用讓馬岱去他身邊做臥底了。
演義中的魏延與楊儀鬧掰之后,想要先回到成都,向劉禪報告楊儀造反。但是楊儀和姜維抄小路率先一步回到成都,并且派王平將魏延攔在了外面。
計劃失敗的魏延想要投奔魏國,最后死在了馬岱手里。
演義中的魏延確實挺壞,死得不冤,但歷史上的魏延呢?
歷史上的魏延與演義中的介紹不太一樣,而且從一開始就不一樣。
首先,由于歷史上的長沙太守韓玄是個比較識時務的人,因此他直接就投降了,根本用不著魏延獻城投降。
因此黃忠與關羽大戰的劇情沒了,諸葛亮以“反骨”為由要殺魏延的劇情也沒了。
諸葛亮和魏延一開始就沒有隔閡,但是在后來北伐的時候,魏延開始膨脹。
魏延在正史上第一次出場時,只是一個軍銜很低的將領,后來是劉備看中了他,讓他當了漢中太守,魏延這才進入了蜀漢的高層。
那個時候的魏延還比較老實,只想著守住漢中。
但是劉備去世之后,魏延就飄了,一直跟其他人鬧矛盾,看不起別人。一般人也不跟他一般見識,看見魏延就遠遠躲開了,選擇避其鋒芒。
但是有一個人不怕魏延,此人便是楊儀。
楊儀是丞相長史,諸葛亮的秘書,在蜀漢地位也很高,他對魏延這個武夫自然是不屑一顧。
《三國志》中記載,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只有楊儀“不假借延”。魏延與楊儀兩人“猶如水火”,一見面就要掐架,諸葛亮也攔不住。
諸葛亮對待兩人的態度其實是一樣的,他很想讓這兩個人化解矛盾,一起為蜀漢效力,但是魏延根本沒將諸葛亮放在眼里,自然不聽話。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不甘心被諸葛亮指揮,總想著自己另一路兵馬出發,就如同劉邦和韓信的關系一樣。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魏延不是韓信,諸葛亮更不是劉邦。
由于諸葛亮一直不同意魏延的想法,“(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雖然魏延一直在背后說諸葛亮的壞話,但是諸葛亮并沒有給魏延穿小鞋,該讓魏延上的時候,就讓魏延上,魏延因此立了不少大功。
但是魏延卻誤以為這是自己的能力,而忽視了諸葛亮的作用,這也是之后魏延敢于獨自出兵的“底氣”。
諸葛亮在五丈原上病逝前,下令讓蜀軍“后隊變前隊”,慢慢撤回蜀中。
而且諸葛亮也料想到,魏延不會乖乖聽話的,因此他就告訴姜維等人,要是魏延不愿意走,那就不用管他,大軍必須得安全撤離。
諸葛亮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司馬懿。
司馬懿若是知道諸葛亮去世,必然要沖上來殲滅蜀軍,要是撤離不及時,蜀漢大軍很可能會遭受重創。
要是為了魏延這個一塊肉,扔掉整只胳膊,那可就虧大了。
等魏延知道楊儀等人都已經撤走之后,心中大怒,現在沒有了諸葛亮,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了。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魏延和楊儀一直在給劉禪傳信,魏延說楊儀要造反,楊儀說魏延要造反,這一下子把劉禪給看懵了。劉禪就問身邊的官員,覺得誰才是造反的人,這些官員都說是魏延。因為前面我們也說過了,魏延在蜀漢的人緣差到了極點,就連同為武將的人都不幫他。
最終,劉禪選擇幫助楊儀,將魏延攔在了城外。
魏延手下的士兵大多是四川人,他們只想回家,不想跟著魏延胡鬧,于是全都離開了魏延,投奔了前來阻攔魏延的王平。
魏延見狀只好逃走,但是楊儀命馬岱追殺“叛將”魏延,馬岱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帶回了魏延的首級。
所以說,演義中諸葛亮讓馬岱殺魏延,是因為魏延當時做了錯事,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地步,不論怎么選,魏延都不會好過。諸葛亮就是擔心魏延走上錯誤的道路,才讓馬岱做了臥底。
而歷史上的魏延,性格惡劣,人緣不好,有才無德,在與楊儀的爭斗中輸了,這才被殺。
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詞“自作自受”,諸葛亮沒有針對魏延,是魏延自己走上了絕路,要不是他自己那么作死,他其實根本不用死的。
如果他的人緣能好一點,對人寬容一點,與楊儀和好,共保蜀漢,未必不能成就一段“將相和”的佳話。可惜,魏延到死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