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爆發:10秒視頻引爆輿論風暴
6月27日,一段10秒短視頻在抖音、微博瘋傳:某汽車媒體在封閉賽道測試小米YU7時,車輛高速過彎后剎車盤突然竄出明火。#小米新車起火#話題沖上熱搜。
爭議漩渦:三大矛盾點浮出水面
測試標準之爭。媒體方:測試符合國際慣例(時速180km→0十次急剎),小米工程師:日常駕駛不可能觸發該場景“測試強度超國標6倍”。
安全責任界定。維權車主群曝出37條同類投訴,稱“城市道路輕剎有焦糊味”。行業專家指出:剎車片供應商(德國大陸集團)同類產品曾因過熱召回。
輿論兩極分化。支持方:“性能車就該扛住極限測試!”質疑方:“家用SUV需要這么拼參數嗎?”
技術深挖:剎車系統的“不可能三角”
多位工程師在知乎發起技術復盤
輕量化悖論:YU7為減重使用鏤空剎車盤(較傳統減重37%),但散熱面積同步縮減
材料極限:碳陶剎車片起效需400℃以上,持續降溫不足易致樹脂基體燃燒
控制邏輯爭議:博世iBooster系統未觸發過熱保護,被質疑“性能優先于安全”
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時代的認知鴻溝:廠商宣傳聚焦“3秒破百”的性能神話,用戶需求本質是“十年無大修”的可靠陪伴。正如清華大學汽車安全實驗室主任所言:“當算力替代了機械素質,安全冗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雷軍曾高調宣布的57.9億安全投入,此刻正經歷最殘酷的驗收——市場終將證明,沒有安全兜底的技術革新,不過是危險的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