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的出手了,出動超125架飛機參與打擊伊朗核設施,但這并不是結束,反而恰恰是個開始。伊朗亮出關鍵底牌,外長連夜趕往俄羅斯求援;美國反而找上中國,希望中方能勸伊朗別沖動。
(特朗普宣布對伊朗的打擊行動)
當地時間6月21日,美國對伊朗悍然出手了,出動超125架飛機,投放了75枚精確制導彈藥,打擊伊朗三大核設施。
事后,特朗普宣稱,伊朗關鍵的核濃縮設施已被徹底摧毀,伊朗必須同意結束這場戰爭。
美方知情人士放出消息,特朗普希望借此推動伊朗重返談判桌。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表示,美國準備最早于23日重啟與伊朗的核談判,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美方自以為,這樣做就能結束沖突,迫使伊朗重回談判桌,并接受他們提出的要求了。
然而現實卻與美方設想好的劇本相反,伊朗終于被美方的導彈打醒。
22日當天,伊朗副外長拉萬奇排除了與美以進行任何談判的可能性,并表示伊朗不想為了談判而談判,伊朗軍方知道該怎么做。
(阿拉格奇連夜找上普京)
與此同時,有消息傳出,伊朗外長阿拉格奇將前往莫斯科會見普京。
22日當天,俄方證實,伊朗外長阿拉格奇已經抵達莫斯科,速度相當之快。
阿拉格奇此行,顯然是為了找普京搬救兵。
阿拉格奇在抵達莫斯科后表示,將與普京進行更精確、更嚴肅、更密切的磋商。
這表明了伊朗接下來的行動,可能都會尋求俄方的意見,可能還需要俄方的援助。
當美國親自下場后,這場沖突的性質就變了,正升級為全面戰爭。
不僅如此,伊朗議會還得出了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的結論,不過是否執行,將由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做最終決定。
這意味著美方設想里的“結束沖突”沒有出現,反而變成了升級沖突的開始。
(伊朗放風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當伊朗找上俄羅斯,還放風有可能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后,輪到美國慌了。
雖然美國的石油進口不依賴中東,但是美國的很多中東盟友,都依賴海峽出口石油,若是海峽封鎖,這些盟友的石油出口就完了,進而影響美國的盟友體系穩定。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第一時間喊話中國,敦促中方勸勸伊朗不要沖動。
魯比奧是這么說的,如果伊朗真的要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第一個憤怒的會是中國,因為中國的石油進口嚴重依賴霍爾木茲海峽。
魯比奧這么說,顯然是想向外界塑造,當伊朗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后,中國會是第一個受到沖擊的國家。
魯比奧試圖借助中國的影響力,施壓伊朗不要這么做。
(魯比奧隔空喊話中方)
魯比奧這話不假,我們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幾乎全部都需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而中東地區又是我們進口石油的重要目的地之一,2023年,我們約40%的石油都來自中東。
同時,伊朗這么做,還會更進一步升級局勢,甚至有可能會把更多中東國家都卷進來,影響周邊國家。我們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會支持伊朗做這件事。
不過美方的請求,我們同樣不會理會。
說到底,伊朗之所以會考慮這么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選項,也是因為在美國施加的現實壓力面前,這是他們不得不做出的回應。
伊朗手中的牌實在是太少了,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底牌之一。
伊朗提前亮出底牌,也是在逼迫美國做出讓步。
我們雖然不會支持伊朗這一做法,但是也不會理會美國的請求,不太可能會拿出什么實質性的措施來針對伊朗,我們很清楚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都出在美國身上。
(美國轟炸了伊朗,伊朗只能提前打出底牌)
只要伊朗的安全訴求得到解決、美以能夠停火,伊朗自然也不會封鎖海峽。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倡導和平解決爭端,反對任何加劇緊張的單邊行動。但問題的根源在于美國的霸權行徑——既要軍事施壓,又怕局勢失控;既想威懾伊朗,又不愿承擔后果。
如今美國想借中國之手約束伊朗,卻不愿正視自身錯誤,這種“甩鍋”邏輯,中方自然不會配合。
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美國真的希望局勢緩和,就應當停止軍事冒險,回到談判桌前,而非一邊揮舞大棒,一邊指望別人替自己滅火。
中國不會為美國的戰略失誤買單,但也會繼續推動各方冷靜克制,避免局勢滑向全面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