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下世界紀錄!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由侯毅助理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他們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鈣鈦礦-有機串聯太陽能電池,其能量轉換效率經權威機構認證,達到了驚人的26.7%(有效面積1平方厘米),一舉刷新了該類型太陽能電池的世界最高效率紀錄!
這項開創性研究的領導者是來自NUS設計與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的侯毅助理教授。作為NUS的校長青年教授和新加坡太陽能研究所鈣鈦礦基多結太陽能電池課題組的負責人,侯教授及其團隊長期致力于下一代高性能太陽能技術的探索。團隊中的核心成員,如Jia Zhenrong博士和Guo Xiao先生,也為此付出了辛勤努力。
來源:NUS news
這項研究成果的核心亮點在于其卓越的光電轉換效率。在標準測試條件(AM 1.5G)下,該團隊研發的1平方厘米有效面積的鈣鈦礦-有機串聯太陽能電池,其效率經獨立第三方認證達到了26.7%。這一數字不僅顯著超越了此前同類技術的最佳效率,更標志著該領域一個新的世界紀錄的誕生!
來源:NUS news
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突破性研究,已于2025年6月25日正式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
那么,是什么讓這項研究如此與眾不同?關鍵在于團隊巧妙地設計并合成了一種全新的窄帶隙有機吸光分子。眾所周知,太陽光譜中的近紅外(NIR)區域是傳統薄膜串聯太陽能電池難以有效利用的部分,這成為了限制其整體效率提升的一大瓶頸。
來源:Nature
侯毅教授團隊研發的這種創新分子,采用了獨特的不對稱分子結構,并擁有延伸的共軛體系。這種精妙設計使其能夠高效吸收深部近紅外光,同時保持足夠的驅動力,確保了高效的電荷分離,并促進了有序的分子堆積。這些特性共同作用,對于提升整個太陽能電池器件的性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Nature
來源:Nature
這項分子設計的成功,正是破解了近紅外光吸收效率低這一長期困擾該領域的難題。
侯毅助理教授團隊表示,他們下一步的研究將聚焦于提升電池在實際應用環境中的長期穩定性,并加速推進中試生產線的建設。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它將推動高性能柔性太陽能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跨越到產業化應用,為清潔能源的普及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信息來源:學校官網
聲明:
本宣傳資料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所有轉載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為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圖片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采取適當行為,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