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瀚森登陸NBA,外界最關心的,恐怕不是他能拿多少錢,而是中國籃球何時能真正出一個能在聯盟扎根的球員。
實話說,楊瀚森以首輪身份被開拓者選中,這件事在中國體育圈里確實算是稀罕事。畢竟,姚明之后,能被NBA如此重視的年輕人,著實不多。很多人拿這筆高達兩千萬美元的合同和CBA的頂薪作對比,說楊瀚森“贏在起跑線。但冷靜下來想一想,單純看數字,并不能解釋職業體育的全部。
有個問題一直在我心里:楊瀚森的成功,到底是體系成全了他,還是他成全了體系?CBA的頂薪和NBA的底薪差距懸殊,這不是秘密。可道理實事求是地講,國內聯賽和NBA畢竟不是一個量級。喜歡歸喜歡,咱得承認差距。如果楊瀚森留在CBA,頂多也就是“一方諸侯;但NBA是世界競技最高舞臺,能不能站住腳,還得看四年之后的數據和表現。
不少人擔心他會不會步周琦的后塵,前兩年風光,后兩年就被放棄。這個擔心不能說沒道理。NBA合同里只保障頭兩年,后面說白了就是“用得起你就留,用不起就走人。周琦當年就是因為身體和適應問題沒能站穩腳跟,后來回國轉型做起了“生意人。楊瀚森和前輩最大的不同,其實不是身價,而是性格和球場氣質。他愿意和隊友教練打成一片,愿意主動適應環境,這在職業體育里是個不小的加分項。但這些,遠遠還不夠。
有人說,開拓者把楊瀚森當成“未來核心,甚至有高層直言看好他能成為球隊進攻支點。這種表態聽著很振奮,但說到底,NBA的舞臺從來不缺“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中國球迷當然希望有自己的球星,但規矩不能亂——職業體育靠的還是硬實力,誰都不能靠“標簽吃飯。開拓者愿意給楊瀚森時間和空間,但等到真正競爭上崗,隊內那么多中鋒,誰都得靠能力說話。情懷歸情懷,合同背后其實就是一場豪賭。
我個人更愿意相信,楊瀚森的路會比前輩更寬一些,但不能因此就對中國籃球的現實視而不見。NBA的成功,是個人能力、適應力、團隊氛圍和市場運作的合力結果。光靠一次選秀、一份合同,解決不了根上的問題。中國籃球要想真正走出去,不能只盯著個別“幸運兒,更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培養體系、聯賽水平和人才通道,是不是足夠開放和職業。
最后還是得提醒一句,楊瀚森的光環再大,也不能讓我們忽視職業體育的基本邏輯:尊重規矩,尊重競爭。中國運動員想在世界舞臺站住腳,靠的不應該是故事性,而是實力和職業精神。球迷的期待可以有溫度,但行業的判斷一定要冷靜,別讓一時的熱鬧遮住了職業體育的本來面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