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瑩到底能不能第三周阿靈頓站復出,這事兒最近又被自媒體炒出來,不少人把希望全押在她“帶傷歸隊身上,結果一時間熱搜、評論區、球迷群里全是各種“她準備好了“有望復出的聲音,可真要細摳下去,這波操作里到底是真消息還是假熱鬧,恐怕一半球迷都說不清楚,問題來了,李盈瑩香港站那段一瘸一拐送水的視頻,擺在那兒,明眼人都知道她的恢復沒那么樂觀,媒體卻照舊上演“回歸大戲,真是讓人看得有點無語
說回香港站那場,李盈瑩根本沒上場,甚至不是穿著比賽服,而是明顯帶傷、負責場邊服務,鏡頭里她笑著遞水,走路姿勢一看就不對勁,這不是專業隊員正常狀態,很多懂球的網友都看明白了,這種時候還炒作“復出,不是對傷情沒概念,就是純粹蹭熱度,關鍵就在于,連隊醫都沒明說她什么時候能回來,網上卻開始“有球訓練“恢復良好的小作文,真真假假,球迷看完只能苦笑,畢竟從香港回來這幾天,李盈瑩多半早已回天津安心康復,誰都不傻,真傷沒好,怎么可能上場
再說所謂“吳夢潔受傷,李盈瑩有望緊急歸隊這個梗,前后邏輯根本站不住腳,趙勇教練已經親口說了,吳夢潔檢查沒大礙,這場不上純屬保護球員,下一場就能回歸,換句話說,中國女排有傷員,但不至于“缺兵少將到非要李盈瑩火線帶傷救場,頂多是陣容輪換、節奏調整,真要押寶在一個剛剛傷愈、連訓練都沒完全恢復的主攻身上,這不叫冒險,是擺爛
有意思的是,這波自媒體熱潮,核心其實是球迷焦慮,大家都清楚,中國女排今年壓力很大,前有世界聯賽總決賽,后有世錦賽、全運會,李盈瑩又是絕對核心,一旦她傷情反復,陣容體系都會被打亂,但正因為如此,越是這種節點,越不能瞎湊熱鬧,運動員健康才是第一位,輕傷硬上場,萬一留下后遺癥,損失是整個中國女排買單,別說球迷,教練組、管理層都不敢賭這個風險,這一點其實是常識
網上那種“只要需要,李盈瑩隨叫隨到的論調,說白了就是忽視職業運動員的身體極限,把競技體育當成了玄幻小說,現實是,任何頂級球員的恢復周期都不是靠意念完成,康復、訓練量、傷情反饋、隊醫評估,環環相扣,哪一步松懈都可能滿盤皆輸,更別說國際大賽強度,跟平時俱樂部比賽完全不是一個級別,李盈瑩能不能回歸,不是靠一紙“利好消息定音
其實,這幾年中國女排的話題一直都是“陣容焦慮,從朱婷、張常寧傷病,到現在李盈瑩,大家都習慣了靠核心球員“扛一切,但時代變了,單核模式早就行不通,板凳深度、年輕球員成長才是真正的底氣,這次香港站、美國阿靈頓站的風波,其實也是一次全隊適應期,主教練和管理層都明白,不能再靠“奇跡復出救火,得靠集體作戰
有球迷會說,萬一到了總決賽、世錦賽,真要李盈瑩帶傷拼一把怎么辦,這話聽著熱血,但真到那一步,球隊反倒更忌諱“拼命三郎,因為一旦主力倒下,整個體系都塌了,過去女排輝煌不是靠某個人單打獨斗,而是靠一批人輪流頂上,這次也是一樣,李盈瑩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球迷最應該做的,是理性看待傷病,不要制造輿論壓力
當然,媒體的職責是報道,但炒作和報道區別很大,真有實錘消息,隊醫、主教練會第一時間官宣,不會讓自媒體搶了先,大家刷到新消息時,不妨多留個心眼,別被“有望復出幾個字帶節奏,畢竟,傷病恢復是科學,不是玄學
此情此景下,最理智的結論就是:李盈瑩的康復進展才是決定她能否復出的唯一標準,沒人比她本人和隊醫更清楚實際情況,第三周阿靈頓站能不能上場,外界說了不算,還是那句話,健康才是第一位,別讓球員扛不屬于她的壓力
總結一句,李盈瑩復出與否,不是靠喊出來的,媒體也別自嗨,球迷更不能被帶節奏,中國女排要想走得遠,靠的是團隊,靠的是科學康復,誰都希望她早點歸來,但更希望她健康歸來,這才是對她、對中國女排最大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