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哈佛大學相關的學者進行研究發(fā)現,孩子一生中有三次大腦發(fā)育高峰期,其中0~3歲是非常重要的大腦發(fā)育黃金期。
孩子出生的時候大腦重量大概是390克,到了2歲的時候大腦的重量達到了1000克,大腦的容量已經達到成人的85%。
而且在這個階段也是神經元連接最多的階段,連接得越多孩子就越聰明。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嬰兒期大腦具有比成人更密集的神經元分布和更豐富的突觸連接。
再加上孩子在三歲之前有多個敏感期,手動作的敏感期,觸覺的敏感區(qū),語言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這些敏感期只要家長抓住了也能夠更好地刺激孩子神經元的鏈接,也能夠更好地促使孩子大腦的發(fā)育。
所以三歲前是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黃金期。
作為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fā)育的信號,及時的給予孩子幫助和引導,能夠讓孩子大腦發(fā)育得更好,能夠讓孩子智商更高
第1個:孩子出生后的哭鬧
孩子在出生之后,他覺得自己跟媽媽是同一個人,也就是媽媽和孩子處于共生關系。
孩子哭了,尿了,困了,想媽媽了都會哭,作為媽媽一定要抓住孩子的這個關鍵期,及時的給予孩子回應,這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愛我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也是值得愛的,這樣的孩子才能有自信,才能保證孩子從小就擁有安全感。
第2個:孩子喜歡吃手指
大概在三四個月的時候,孩子開始覺得手指是一個非常好吃的東西,這其實也叫做口腔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在吃手指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嘴巴里面舌頭是怎么樣的,嘴巴的空間有多大,而嘴巴也能感受到手指是長的還是短的,是軟的還是硬的。
孩子在吃手指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刺激大腦發(fā)育,大腦接收到手指和嘴巴的感覺,就能讓孩子的大腦浮現出手是什么樣的,大腦是什么樣的?這其實是孩子認識事物的開始。
第3個:孩子自己吃飯
我們建議孩子到了8個月的時候,給他制作一些手指食物,也就是孩子抓在手上能夠放到嘴巴吃的食物,這些手指食物最主要的是鍛煉孩子自己吃東西,孩子用手去抓食物的時候,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把食物放到嘴巴里面鍛煉的是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無論是精細動作還是手眼協調,都是由大腦神經發(fā)出指令,不斷的鍛煉能夠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大腦。建議到了孩子一歲之后就讓孩子完全自己吃飯,這是一個非常好鍛煉孩子大腦的機會。
第4個:孩子摳小洞洞
孩子會執(zhí)著地對一些小小的洞洞或者小小的東西去摳它,比如說摳床邊的一個螺絲帽或者是摳插座,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樣特別的危險。
其實聰明的家長應該給孩子玩一些有小洞洞的玩具,或者是給孩子買一些洞洞書,因為孩子在對細小事物敏感的時候,就是他的專注力很強的時候,摳這些細小的洞洞能夠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大腦。
第5個:孩子學說話
一般孩子在10個月左右就能發(fā)出一些無意義的單音節(jié),到了一歲之后孩子就能學說話,在孩子學說話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多跟孩子聊天,多唱兒歌給孩子聽,給孩子讀一些符合年齡段的繪本,這些簡單的字句能夠更好地豐富孩子的語言,能夠讓孩子大腦接收到更多的話語,更好的促使神經發(fā)育。
第6個:孩子學爬行
孩子爬行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期,孩子學會爬行代表著他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去移動自己的身軀,而且在爬行的時候能夠刺激孩子的觸覺,能夠讓孩子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有助于鍛煉孩子的感統(tǒng)能力,這些對于孩子的大腦發(fā)育也是大有幫助的。
第7個:孩子自己干
大概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進入了叛逆期,孩子進入叛逆期其實是自我意識的成長期,媽媽叫她穿裙子,她說“不,我要穿褲子”,媽媽叫他回家,他就不回,這其實是孩子希望自己能夠控制自己,自己能夠把控自己。
這時候媽媽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比如說給孩子選擇:你是現在回家吃飯,還是再玩5分鐘回家?
孩子三歲前大腦發(fā)育黃金期發(fā)出的7個信號,你都做對了嗎?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