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晗玉
編輯|鄭懷舟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剛過去的6月,穩定幣從冷到熱,飛快躥紅。
6月18日陸家嘴論壇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公開提及穩定幣,釋放監管層積極信號;6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李波在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IMF正與多機構合作制定穩定幣相關標準和指引,幫助各國更好地展開實踐。
同樣在25日,國泰君安國際因獲批在香港提供虛擬資產交易服務,股價一度飆漲近200%,由當日開盤時的1.42港元/股,到收盤時至3.70港元/股。
在此期間,數十家券商相繼發布穩定幣相關研報,Wind平臺的數據顯示,整個6月舉行的穩定幣相關路演及電話會議超過了50場。
企業層面,劉強東在“618”前夕的小范圍交流會上專門提到穩定幣,表示京東計劃在全球主要貨幣國家申請穩定幣牌照;螞蟻集團旗下螞蟻數科則在此前于香港成立海外總部,并完成香港監管沙箱的先行先試。目前,螞蟻數科也已啟動香港牌照申請程序,螞蟻國際亦宣布將在中國香港、新加坡、盧森堡三地布局穩定幣業務。
短短一個多月,穩定幣為什么突然火了?
減少美元過度依賴
探究穩定幣突然備受關注的原因,先要厘清穩定幣是什么。
穩定幣是一類幣值錨定特定資產的加密貨幣,通常錨定的是法定貨幣,具有幣值穩定、區塊鏈技術、支付效率高成本低、私人機構發行等特點。目前USDT和USDC是市場中主流的兩種穩定幣,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兩者均錨定美元。
也就是說,穩定幣本質上是一種加密貨幣。
此前在2021年9月,因擔憂其可能對金融體系穩定造成沖擊,監管機構曾全面叫停中國境內的加密貨幣交易。
但這一限制在今年6月迎來轉折。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明確表示,應當構建多元化的全球貨幣格局,并提出數字人民幣與穩定幣有潛力成為跨境結算的新方案。
他提到,當前全球跨境支付體系效率偏低、地緣政治風險頻發,傳統路徑難以支撐未來需求。伴隨數字技術發展,這種局限被進一步放大,尋找新的替代方案更加迫切。
顯而易見,監管層對探索人民幣穩定幣的態度開始朝積極的一方轉向。
摩根士丹利的觀點認為,引起這一變化的重要背景是美國穩定幣的進一步合法化。
今年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指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創新的法案》,簡稱《GENIUS》法案,又叫“天才法案”,要求:
(1)發行方必須100%持有美元和短期美債,每月公開儲備構成;
(2)分級監管,100億美元以上的發行方由美聯儲直接監管,其他發行者可由各州監管;
(3)限制境外穩定幣準入;
(4)禁止誤導宣傳,強制反洗錢。
這意味著,美元穩定幣強制錨定美元,作為“鏈上美元”將獲得合法身份,并有可能被納入全球支付基礎設施,為美元擴張開辟新路徑,導致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擴大。
而要減少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在往數字化延伸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中實現多元化,無疑是當前眾多經濟體的主要訴求。今年6月,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訪華期間也曾呼吁要改革國際貨幣儲備體系。
因此,監管層對穩定幣的探索釋放積極信號,也可視作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這一進程中,香港無疑是當前央行探索未來支付替代方案的試驗田。今年5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在憲報刊登《穩定幣條例》草案,隨后于6月6日公布《穩定幣條例(生效日期)公告》,明確該條例于8月1日生效。
根據上述條例,所有宣稱錨定港元價值的法定貨幣穩定幣將被歸類為“支付工具”,并受牌照管理制度監管。
同時該條例還設置了與美國“天才法案”相似的約束,如發行人須持有100%的優質儲備,本質上建立了1:1贖回機制;發行人不得就穩定幣向持有人支付利息;持牌發行人須符合一系列經營管控要求,涵蓋反洗錢、反恐融資等。
穩定幣,怎么用?
設置了基礎的監管措施,那么穩定幣怎么使用?相對法幣又有哪些優勢?
從應用場景來看,目前市場對穩定幣討論最多的集中在跨境支付重構與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上。
于前者而言,穩定幣最顯著的優勢是有望降低跨境支付的交易成本。
根據澤平宏觀團隊的報告,此前傳統的零售支付體系由Visa、MasterCard等少數卡組織主導,當消費者在商家刷卡消費時,這筆交易需要經過商家、商家的收單行、卡組織、消費者的發卡行等至少四個主要參與方接力傳遞和授權確認,交易成本高、結算緩慢。
如卡組織從交易額中抽取的手續費,在美國通常為交易額的2%-3%。這筆成本最終會通過商品定價轉嫁給消費者。
而受限于銀行與機構間的清算結算流程軋差,商家實際的購物款項到賬也通常在1-3個工作日之后,極大占用了現金流。
依靠區塊鏈技術,穩定幣則能將傳統的銀行支付體系過程簡化提速。具體來說,穩定幣支付是資金通過區塊鏈網絡從消費者的數字錢包點對點直接轉移到商家的數字錢包,繞過所有中間方,所以省去手續費等交易成本。同時到賬時間也不受復雜流程與工作時間制約,可實現“秒到賬”。
同時,澤平宏觀團隊還指出,穩定幣可構建全球統一的支付網絡:穩定幣基于開放的公共區塊鏈,具備無國界的特性,挑戰了傳統卡組織最核心的全球網絡優勢。
此外,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市場也正快速發展,并已有實踐。
簡而言之,RWA就是將現實世界的有形或無形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轉化為鏈上可交易的數字通證(Token),以供全球投資者買賣,借此盤活資產流動性。
此前在2024年8月,螞蟻數科已與內地上市公司朗新合作成功完成國內首單新能源RWA跨境融資。去年12月,螞蟻數科又與綠色能源服務商協鑫能科完成國內首單光伏實體資產RWA,涉及金額超2億元人民幣。
螞蟻數科認為,穩定幣會成為RWA場景的重要交易“貨幣”。因為RWA通過區塊鏈將新能源、黃金等資產代幣化后,可直接以合規穩定幣為計價和結算工具,實現點對點交易,簡化了傳統跨境支付依賴SWIFT、銀行等中心化機構形成的繁瑣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穩定幣的發展也有望為個體投資者提供一類低波動、類現金資產的配置選擇。不久前香港證監會集中批準40家機構升級牌照,獲批機構可通過綜合賬戶提供虛擬資產交易服務。其中包括38家券商、1家銀行和1家互聯網公司,國泰君安國際為首家獲得虛擬資產全牌照的中資券商。
誰在布局穩定幣?
伴隨《穩定幣條例》即將生效,香港已成全球內第一個建立穩定法定貨幣許可證制度的地區。香港金融管理局將于7月-8月公布首批穩定幣牌照名單,第一批沙箱參與者可正式申請牌照。
那么當前積極參與其中的主體又有哪些?
綜合市場信息來看,目前螞蟻數科已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京東幣鏈科技CEO劉鵬對外表示公司計劃在2025年第四季度初正式取得香港穩定幣發行牌照;連連數字旗下公司正與圓幣科技合作穩定幣項目;聯易融科技亦正與渣打集團合作穩定幣項目。
此外,眾安銀行已是香港首家為穩定幣發行方提供服務的數字銀行,中國光大控股則投資了剛于6月5日上市的“穩定幣第一股”Circle。
6月15日,華夏基金(香港)首席執行官甘添在出席一場穩定幣研討會時又提到,“華夏基金(香港)應該是唯一一個參與了香港金管局三個大型沙盒項目的在港中資資管公司”。
其中對于穩定幣沙盒,其表示初期有三家機構在沙盒里,分別是圓幣創新科技、京東幣鏈科技和渣打銀行。華夏基金(香港)已與其中的一家穩定幣潛在發行商合作,并共同提交現金管理方案至香港金管局。
其還提到,目前在香港市場,代幣化支付領域參與最積極的銀行有:螞蟻國際、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澳新銀行等,中資銀行還未積極參與。
“渣打銀行是全球商業銀行里對Web3.0最投入的,已經在盧森堡、迪拜、新加坡、香港已經都有托管業務落地。匯豐、德意志、澳新銀行也在積極跟進。”
談及穩定幣的未來,甘添在發言中預測,未來全球貨幣體系或向少數主流穩定幣收斂,但這一進程需依托強大的金融市場與貿易場景。他認為,香港的實踐不僅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路徑,更可能重塑國際金融基礎設施的底層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