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用首輪16號簽選中了楊瀚森,這事兒在國內直接炸了鍋,球迷一邊歡呼“國產高塔又進NBA,一邊也不免帶點緊張,畢竟歷史上能打出名堂的中國中鋒真沒幾個,剛被選中就被韓媒冷嘲熱諷,說什么“史上最荒唐的選擇,還有美國媒體直接給了個C的評級,這種質疑聲其實意料之中,只不過來得這么密集,多少讓人有點猝不及防
問題來了,為什么選個楊瀚森能引發中韓美三方“對噴,韓媒那邊“陰陽怪氣,美國那邊不看好,國內球迷卻覺得這波穩賺,其實背后原因挺復雜,一方面是NBA選秀本來就有爭議,尤其是這種不太被美媒關注的亞洲球員,容易被低估或者直接無視,另一方面,韓國這邊20年沒出過NBA球員了,河升鎮當年也就是短暫亮個相,結果楊瀚森這次被開拓者相中,位置還更高,自然成了對比對象,輿論場一熱,互相“點贊回懟就成了常態
先說說楊瀚森這號人,身高臂展擺在那兒,籃下基本功扎實,國內CBA已經證明了自己,只不過到了NBA,速度、對抗、閱讀比賽的能力全都要升級,聯合試訓表現算是超預期,但說實話,在美國大個子面前,他的身體天花板還有限,這事兒誰都看得出來,可你說他完全沒戲吧,也不至于,畢竟NBA歷史上不乏“慢熱型大個子,姚明剛來時也被質疑腳步慢,最后靠技術和腦子征服了全場
那為什么美媒給了C,韓媒更是沖著“荒唐去了,這里面有點“見外的心理作祟,美國那邊習慣用自己的模板評價球員,看到一個沒在NCAA刷出名堂的亞洲中鋒,第一反應就是“風險大,而且開拓者這個簽位本來可以選個更保險的鋒線或者后衛,偏偏選了楊瀚森,輿論壓力自然大,至于韓國媒體,多少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畢竟自家球員都二十年沒進NBA了,楊瀚森一來就首輪高順位,酸兩句也算是“傳統藝能
說到河升鎮,不得不提那段歷史,2004年被開拓者選中,最后也沒能真正站穩腳跟,很多韓國球迷一直把他當作“遺憾典范,如今楊瀚森接過“中鋒接力棒,身份和期待都不一樣,球迷嘴上說不服,心里其實也明白現實,上來就喊“楊瀚森再差也比河升鎮強其實是種自信甚至帶點挑釁的回應,畢竟這幾年中國籃球在青訓和體系建設上投入不少,楊瀚森的上限到底在哪,真得靠時間來驗證
但說到底,楊瀚森現在的處境其實挺微妙,夏季聯賽和季前賽是他適應NBA的第一關,能不能跟上節奏、吃下對抗、展示護框和策應能力,這些都是球迷和管理層關注的點,NBA的環境不比CBA,身體對抗、節奏轉換、戰術執行,每一項都是硬指標,擺爛球隊給的機會多,可也意味著容錯空間小,尤其像開拓者這樣的隊伍,既想培養新人又想保點戰績,壓力和試錯成本都在那兒
場外的輿論其實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能給楊瀚森制造“外部動力,讓他有機會正面回應質疑,另一方面也容易讓菜鳥球員背上包袱,畢竟不是誰都能像姚明那樣頂住全場噓聲、用數據和表現回擊所有質疑,楊瀚森現在要做的,就是少看評論區多看錄像,把訓練營和熱身賽當成“第二次選秀,用實際表現去爭取教練組的信任,別管外界怎么說,場上說話才是硬道理
你說巧不巧,開拓者當年選河升鎮,現在又選楊瀚森,歷史的輪回感一下子就上來了,但這次不同的是,楊瀚森的選秀順位、國內的關注度、整個亞洲籃球的輿論氛圍都不一樣了,韓媒再怎么帶節奏,國內球迷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盲信外評,倒不如說,這次的“對噴其實是一種良性競爭,誰能在NBA站住腳,誰就能贏下這場場外的“嘴仗
回頭看,這一輪輿論風暴其實也在提醒我們,NBA雖然是全球最高舞臺,但亞洲球員想要立足本來就難,楊瀚森的出現,既是中國籃球的新希望,也是一次輿論壓力測試,能不能扛住,就看他接下來在夏季聯賽和常規賽的表現了,球迷可以繼續“點贊回懟,但最終的分數還是要交給賽場和數據來說話
結論其實很簡單,楊瀚森不是第一個被唱衰的中國球員,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時代變了,亞洲中鋒想要翻身,靠的不只是天賦和努力,更需要一顆能抗住外界噪音的心,開拓者這次選楊瀚森,是冒險也是機會,能不能把機會變成現實,就看他能不能像當年的姚明一樣——用場上表現讓所有質疑閉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