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如今的中國因基建能力強大被稱為“基建狂魔”,并且成為我國走向世界的一大品牌;
全城探秘認為,基建能力確實是一個國家強大國力的體現(xiàn),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jīng)過戰(zhàn)后恢復的的日本,經(jīng)濟也迎來了迅速發(fā)展,毫無疑問這個時期的日本國力也相當不錯;
那么彼時的日本,基建能力如何呢?
在全城探秘看來,日本1971年動工、穿越津輕海峽的青函隧道,也許就是答案。
津輕海峽是日本一條非常出名的海峽,東西連通著太平洋和日本海,而南北則隔開了本州島和北海道;
青函隧道路線圖
至于縱貫海峽的青函隧道,顧名思義,兩端分別連接著本州島的青森地區(qū),以及北海道的函館地區(qū),取兩地地名首字而得名。
從基本情況來看,這條海底隧道即使放到今天來建設,也是相當有難度的:
首先,青函隧道的工程量非常大;
青函隧道整體上由3條隧道組成,其中主隧道全長53.85公里,有23.3公里處于津輕海峽的海底,陸上則分為兩段,南邊的本州一側(cè)長13.55公里,北海道一側(cè)長17公里;
而主隧道的寬度也達到11.9米,高9米,斷面為80平方米。
青函隧道工程數(shù)據(jù)
除此之外,青函隧道還有兩條輔助坑道,一條是先導坑道,主要用來調(diào)查津輕海峽的海底地質(zhì)情況;另一條屬于作業(yè)坑道,主要用來運輸工程器械,以及運出砂石等;
兩條輔助坑道的規(guī)格相同,都是4米高、5米寬。
相比之下,我們再看看開工日期更晚的英吉利海峽隧道:
這條隧道長度為51公里,其中海底部分38公里,雖然是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但總長度還是要比青函隧道短一些。
由以上數(shù)據(jù)也能看出,青函隧道的工程量應該非常之大。
其次,青函隧道的建設工期非常長;
早在1964年,青函隧道已經(jīng)開始了前期工作,對津輕海峽海底地質(zhì)情況進行考察、摸底,并選擇處更安全的位置和走向;
經(jīng)過7年調(diào)查后,1971年才正式動工,開始建設主隧道;
1983年1月,青函隧道先導坑道打通,1988年3月,正式通車;
前后算起來,青函隧道的全部建設工期長達25年,時間跨度相當長。
再次,青函隧道的建設成本非常高;
1971年主隧道開始動工時,青函隧道工程的全部預算費用為8.3億美元,不過在建設期間,由于施工難度增加,再加上發(fā)生多次事故導致工程延期,投資費用也不斷增加;
據(jù)估算,整個工程完工時,總費用達到27億美元,平均下來每公里超過了0.5億美元;
建設成本之高,即使在今天都非常罕見。
最后,青函隧道的地理位置地質(zhì)構(gòu)造也非常復雜;
我們都知道,日本處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火山多、地震頻繁,附近還有多條非常深的海溝;
青函隧道所處的津輕海峽,恰好位于千島海溝與日本海溝兩條最深超過1萬米都海溝交匯處,海底地質(zhì)情況復雜,不僅遍布地質(zhì)斷層,還有大量軟巖構(gòu)造,隧道施工難度超出很多人想象:
(1)巨大的壓力,容易讓隧道內(nèi)的巖壁巖石飛崩,從而導致塌方,那后果就相當可怕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隧道每向前鑿開一部分,就要迅速澆注一層速干水泥來抵御巨大的壓力。
(2)為了防止海水通過地質(zhì)斷層或者海床裂縫滲入,還要用澆灌機在以每平方厘米80公斤重的壓力向隧道壁注入砂漿,構(gòu)成結(jié)實無比的撐墻。
即便如此,在施工過程中,還是多次出現(xiàn)了嚴重滲水事故;
比如1969年的一次滲水事故,海水滲入速度達到每分鐘11噸,用了5個月的時間才將積水抽干;
在1976年,隧道再次發(fā)生嚴重滲水,海水涌入速度高達每分鐘70噸,這次事故不僅導致工程延期長達兩年,更造成了20多名工人死亡;
而在整個工程建設期間,由于復雜的地質(zhì)情況導致死亡的工人數(shù)量達到33名,另外還有多達1300人傷殘。
那問題就來了:
為啥日本花費這么大的代價,也要建設青函隧道呢?
全城探秘查了一下資料,總結(jié)出以下幾個原因:
一方面,日本國土面積不大,地形又以山地居多,再加上人口高達1.26億,所以大部分地方人口都非常稠密;
而北海道則不一樣:
它的面積占日本全國面積的20%,但人口僅占全國的5%,在日本也算是“地廣人稀”的地方,相比其他地方,擁有不錯的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Α?/p>
日本人口分布,北海道相對“地廣人稀”
青函隧道呢,可以讓北海道與日本其他地方的來往更加便捷,更好地發(fā)揮出這種潛力。
另一方面,津輕海峽海面情況更復雜,使得乘船跨海峽的來往很容易受到影響;
津輕海峽長約130公里,南北寬也只有18-75公里,看起來似乎還不錯,但實際上呢:
津輕海峽
第一,這片區(qū)域常年刮大風,春夏季節(jié)多東南風,冬季則多西風,還經(jīng)常有臺風過境,不僅導致海的海水流速很快,海面也經(jīng)常波濤洶涌,巨浪滔天;
第二,海底地形復雜,遍布著海盆和海谷,也加劇了海面復雜的海況;
所以,津輕海峽南北兩側(cè)的交通運輸,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單單是因為臺風,每年都會造成海運中斷80次以上。
還有一點,海上輪渡的效率也不高,從青森到函館,就要用4.5小時,相對來說,海底隧道不僅更加安全,時間也會縮短到0.5小時左右。
整體上來看,青函隧道的修建,對北海道地區(qū)的發(fā)展確實作用巨大;
而其修建時,正趕上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國力大幅增強,確實也有能力完成這樣一個大工程。
也正因如此,全城探秘覺得,單就青函隧道而言,將日本看做那個時候的“基建狂魔”也未嘗不可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