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考的分數塵埃落定,志愿填報的十字街頭前,萬千學子與家長的擇校標尺上,總刻著一個關鍵詞——師資力量。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言“大學之大,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那些站在講臺上的思想火炬手,那些扎根實驗室的學術深耕者,才是丈量大學高度的精神標尺。
此刻,當你將目光投向河海大學,便會發現這里匯聚著一群以學識鑄魂、以匠心育人的師者,他們正以深厚的學術積淀與赤誠的教育情懷,為每一位選擇河海的學子鋪就通往未來的道路。
溯源于1915年的治水征程,這所百年學府早已在“興水報國”的使命中淬煉出獨特的師資基因。截至2025年4月,該校擁有教職工3579名,2229名專任教師構筑起人才池高地,其中1476名高級職稱者達形成了黃金梯隊。
更令人矚目的是,這里匯聚了6名院士、127人次國家級高層次人才,7名國家級教學名師以及49支國家級及省部級教學創新團隊,這樣的師資矩陣,既矗立著學術高峰,亦鋪就了人才成長的立體階梯。
在師資建設的道路上,河海近兩年打出了“人才引育組合拳”:設立人才專項資金,為教師的創新奇想筑牢根基;啟動高水平國際交流專項,讓學術視野與全球前沿同頻共振;推行U40計劃,為青年科技才俊鋪設成長快車道……
這套極具競爭力的“一攬子”政策,不僅讓催生出163支科研創新團隊,更構建起“二級學科-高水平科研平臺-領域方向-科研團隊”一體化發展脈絡。在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與4個億級實驗平臺上,老教授的治學智慧正與青年學者的創新銳氣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讓師資隊伍既有“鼎柱之重”又具“涌泉之新”。
如果說整體的師資矩陣是河海大學育人的基石,那么具體到每位教師的為師之道,則是點亮學生未來的明燈。新能源學院的許昌教授,便是這樣一位以科研反哺教學、以實踐淬煉人才的典范。
作為新能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深耕風能領域,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20余項課題,發表SCI/EI論文100余篇,出版《風電場規劃與設計》等 10余部著作。但在他心中,比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培養能擔當新能源事業的棟梁之材。
在河海大學,像許昌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融為一體的教師,還有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的劉小峰教授。
作為學院院長,他深耕腦認知科學與智能機器人領域二十余年,主持國家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獲兩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但在學生眼中,他不僅是科研領域的領軍人,更是循循善誘的人生導師。
指導電子設計大賽時,他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四軸風力擺方案,挑戰三軸設計,最終學生作品獲國獎二等獎;面對老齡化社會,他帶領團隊將情感陪護機器人的科研課題轉化為學生實踐項目,讓“做有溫度的AI”從實驗室走向社會場景。這種科研反哺教學、實踐鍛造人才"的育人模式,正是河海教師群體的共同追求。
從許昌教授的“迎風而起,與風同行”,到劉小峰教授的“人機協同,探索未來”,河海大學的教師們用各自的學術追求詮釋著同一使命,以師者之智啟迪學生智慧,以師者之德塑造學生品格。
在這里,每位教師都是一座立體橋梁,橋的一端連著課本理論與工程實踐,另一端連著學術理想與家國擔當。當學生踏上這座橋,既能觸摸到水利工程的百年智慧,亦能感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前沿脈動。
2025屆的考生們,若你渴望在院士講堂聆聽治學真諦,在行業專家指導下參與國家重大工程,河海大學的師者群體已為你備好“學術羅盤”與“成長帆槳”。
這所因水而生、因師而盛的學府,正以師資為舟,載著無數治水興邦、科技強國的夢想,駛向更遼闊的未來海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