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通訊員 舒越
近日,在南昌航空大學衛星測控中心,電子大屏實時顯示著“南昌航空一號”的定位坐標等信息?!澳喜娇找惶枴毙l星由南昌航空大學主導研制,是全國首顆專門針對大型湖泊生態環境監測設計的遙感衛星。它于日前首次成功獲取鄱陽湖區域多光譜影像,為生態環境監測開啟了全新的“天眼守護”模式。
“它傳回的有效信息能應用于環保監測,有助于環保部門實時掌握鄱陽湖、贛江流域的水土環境變化。”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涂新滿介紹。
“南昌航空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并順利運行的背后,是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多年來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持續深耕。學院立足真實場景,采取設立科研項目、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等舉措,持續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育出一批既擁有扎實專業知識,又具備實際應用能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在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前沿概論”的課堂上,該院副教授穆毅正在將鄱陽湖生態修復工程等鮮活案例融入水污染控制理論、膜分離技術等專業內容的講解中。
該院教授羅勝聯表示,這些真實的環保實踐,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引導他們深刻認識到環保技術背后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
前不久,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學生深入企業一線,參與“新一代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關鍵技術”項目。學生經歷了從實驗室基礎探索到關鍵技術開發,再到工程化應用落地的完整過程,培養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系統性工程思維,獲得了跨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我們構建了‘環境+’跨學科教研共同體?!痹撛航淌诖榻B,學院匯聚環境工程、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冶金工程等多領域專業教師,組成聯合攻關團隊,針對關鍵環境問題進行攻關。
“我們將‘環境+’跨學科教研共同體的科研優勢與協同機制,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獨特的科研育人生態?!痹撛航淌卩u建平說,學院通過整合國家及省級平臺資源、設置交叉性課題、配備多學科導師組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跨域協同科研實戰中,成長為既精通專業、又具備寬廣視野和卓越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為鍛造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學院還創新推出“雙師雙場景”教學模式。
在校內課堂上,涂新滿和該院老師丁琳為學生講授“高級氧化技術”等前沿理論;在校企共建的中試基地里,企業導師帶領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開展“電催化氧化—生化耦合技術”等驗證性工程。這種校內校外場景的無縫銜接,實現了“科研數據—中試驗證—教學應用”的全鏈條轉化。
“近5年來,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畢業生成為環保領域的中堅力量,超過80%的畢業生成長為環保企業的技術骨干,10%在政府環保部門任職?!编u建平說,面向未來,學院將以“南昌航空一號”衛星為牽引,深化“空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同時,依托孝彭書院打造航空環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