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詩歌文化發展多年,形成了很多流派,也出現了很多體裁,比如七言絕句、五言律詩等。
在這些詩歌體裁中,有一種名叫“回文詩”的體裁,這種體裁的詩最為難寫,就算是那些頂級詩人,想寫一首回文詩也不容易。
但回文詩一旦寫就,那必然就是千古絕唱的存在……
回文詩寫起來很難,但是“回文”很簡單,茶杯蓋上的“清心也可以”這五個字,就使用了“回文”這種修辭手法。
“回文”這種修辭手法指的就是,刻意追求漢字順序的往復回繞,使得同一語句或篇章既能順著讀,又能倒著讀,還能轉著圈讀。
就拿“清心也可以”來說,這種就算是比較簡單且容易理解的“廣義回文”,不管從哪個字開始讀,都能合理地解釋出其中的意思。
“清心也可以”還能是“也可以清心”,或者是“心也可以清”。
這五個字就有五種讀法,五言絕句有二十個字,如果回文,就會有二十種讀法。
當然,字數越多,就越是難寫,因為每個字都要與全局呼應,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回文詩會被稱為最難寫的體裁。
回文詩雖然難寫,但也不是寫不出來,只不過寫回文詩不僅需要足夠的文化水平,還需要有足夠的時間。
寫回文詩很麻煩,每一個字都要思考很久,因此寫回文詩是很浪費時間的,那么是什么人有如此多的空閑時間呢?是那些不出門的夫人們
。歷史上有名的回文詩差不多全是這些女子在思念丈夫時寫出來的,因此回文詩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愛情詩”。
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首回文詩,是漢朝女子“蘇伯玉妻”所作。
她的個人信息現已失傳,姓名、籍貫這些東西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人們只知道她是蘇伯玉的妻子,只知道她留下了歷史上第一首回文詩——《盤中詩》。
這首詩本沒有名字,但是它被叫作《盤中詩》的原因一看就知道,上面這張圖就是《盤中詩》。
根據《回文類聚》記載,蘇伯玉被朝廷派去蜀地當官,很久都沒有回過家,也沒有給家里送來一封信,徒留一個整日思念丈夫的妻子在家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回文詩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回文詩也出現了多種類別,比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環復回文”等。
其中,當屬“任意回文”最為復雜,最為難寫,最為精妙絕倫。
上面這張圖就是一首“任意回文”,這一圈是二十個字,不論從哪個字開始讀,也不論是順時針讀還是逆時針讀,都可以組成一首五言絕句。
正著二十種讀法,反著二十種讀法,二十個字就組出來了四十種讀法,也就是四十首詩,這便是回文詩的魅力。
從觀感上來說,這種只有一圈的回文詩還好理解,但是回文詩也不全是只有一個圈的詩,還有一些奇怪的形狀。
就比如《全唐詩》中收錄的一首《繡回文詩上天子》,這雖然也是一首回文詩,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來它的“回文”在哪兒。
唐武宗年間,邊疆不太平,有幾個游牧民族一直在伺機劫掠大唐邊境之地。為了保護國家領土主權,朝廷馬上派遣士兵前往戍邊。
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是這些人一去就是十五年,這些當兵的大部分都不識字,連一封家書都寫不了,很多人離開十五年沒跟家里聯系過。
這些戍邊士兵中有一個叫張揆的,他就是那種離家十五年,杳無音信的人。
他的妻子為了尋找丈夫,想了很多辦法,但是作用不大,根本聯系不上她的丈夫。
最終她實在是沒辦法了,只好寫了一首回文詩,并且將這首詩秀在了一張烏龜形狀的布上。
將整首詩都繡在布上后,她將這張布當作禮物,獻給了當時的皇帝唐武宗。
唐武宗看過這首詩后,馬上下令尋找張揆,并且唐武宗還取消了張揆的兵役,要求他馬上回到長安來。
皇上說話就是比一個弱女子管用,長安派出去的使者馬上就查到了張揆的位置。
不久之后,一個傳令兵趕到邊疆,將正在站崗的張揆找了出來。傳令兵拿出圣旨,直接從戍邊將領手中帶走了張揆。
張揆現在是又高興又害怕,高興是因為終于離開了那個鬼地方,害怕是因為他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
等他一路顛簸來到長安之后,這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唐武宗見他們夫妻團聚很感動,也就沒有多留他們,賜給他們三百匹布之后就讓他們回家了。
兩人之所以能有這么好的結局,就是因為那首“回文詩”,這“愛情詩”的外號真不是隨便給的。
龜形詩只是看起來有點復雜,但其實讀懂了之后也還好,但是古人從來不缺創造力。
東晉時期有一個女子名叫蘇蕙,是一位有名的才女,她的父親是當時的陳留令蘇道賢。
蘇蕙從小便天資聰慧,三四歲的時候學了寫字,五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了。
她不光是會寫詩做文章,對于女紅方面的事也很擅長,什么刺繡、織錦她全都會。
如此完美的女人,有很多人都想娶回家,因此來找陳留令提親的人,那是一波接著一波,蘇家的門檻都被踩下去三寸。
但是來提親的人都是一些凡夫俗子,蘇蕙都看不少。
蘇蕙十六歲那年,她的父母帶著她到附近的阿育王寺上香,在寺廟里,蘇蕙見到了一個少年。當時這個少年正在練習射箭,他朝天上射,飛鳥應聲落地,他朝水里射,池魚就漂了上來。
這個少年不僅長相帥氣,武功高強,而且還十分有才華,很快便讓蘇蕙心生仰慕之情。
既然女兒有這個想法,蘇道賢也沒有攔著,他相信女兒的眼光肯定不會錯。
在蘇道賢的一番安排下,蘇蕙和這個名叫竇滔的少年順利結為了夫妻。
兩人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一直到戰爭的到來。
西晉末年,蘇蕙的家鄉被氐族人苻堅占領了,他聽說竇滔很厲害,于是便請他出來當官。竇滔一直有入仕的想法,于是便同意了他的邀請。
但是苻堅并非明主,竇滔數次進諫,令苻堅心生厭煩,憤怒的苻堅將竇滔流放到了西域。
竇滔臨出發前,與妻子蘇蕙依依不舍,立下永不變心的海誓山盟,但是到了西域之后,馬上就被變了心,愛上了一個西域少女。
蘇蕙收到丈夫的來信之后,整天以淚洗面,蘇蕙將心中的憤恨凝聚在筆尖,寫下了一首幾千年以來無人能出其右的“名詩”——《璇璣圖》。
這既是一張圖,又是一首詩,又像是一篇文章。
在寫完這首詩之后,蘇蕙有用七千九百五十八根絲線,將全詩八百四十一字繡成了一張“陣法圖”。這張圖精妙無比,一般人只要看上一眼就會“眼花繚亂”。
圖中一共才八百多個字,但是卻能讀出一千多首詩,這便是“回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要肯努力,誰都能研究出點東西來。
當屬蘇伯玉的妻子在家寫《盤中詩》時,也沒想到兩千年后的今天,還會有人記得她。蘇蕙編寫《璇璣圖》時,也沒想著流傳千古,只是想著挽回丈夫。
或許你們今天的奇思妙想,也會成為千年后的名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