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就診,提前準備是關鍵的第一步,但很多人往往忽視這一點 ,導致在就醫過程中手忙腳亂。提前了解醫院布局能讓你快速找到各個科室,節省時間和精力。
現在大多數醫院都有官網,上面會有詳細的院區平面圖和科室分布介紹,也可以在就診前通過醫院的 APP 或公眾號查詢。
比如,張大爺第一次去某三甲醫院看病,沒有提前了解醫院布局,到了醫院后像無頭蒼蠅一樣,光是找科室就花費了近半個小時,差點錯過預約的就診時間。
預約掛號同樣不容忽視。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很多醫院都提供線上預約服務,你可以通過醫院官網、微信公眾號、第三方掛號平臺等進行預約。
以北京的一些大醫院為例,熱門科室的專家號如果不提前預約,很難當天掛上。小王有一次身體不舒服,想著直接去醫院掛號看病,結果到了醫院才發現心儀的專家號早已掛滿,只能重新預約,白白耽誤了時間。
此外,準備好證件和病歷也十分重要。身份證是就診必不可少的,醫保卡能幫你報銷部分費用,而病歷則記錄了你之前的就診情況,有助于醫生快速了解你的病情,避免重復檢查。
李女士去醫院看病時忘記帶之前的病歷,醫生無法全面了解她的病史,只能讓她重新做一些檢查,既浪費了金錢又耗費了時間。
溝通不暢,病情訴說霧里看花
與醫生清晰、準確地溝通病情,是就醫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很多人卻在這方面存在問題 。癥狀描述模糊是常見的溝通問題之一。
比如,有些人在描述疼痛時,只是簡單地說 “肚子疼”,卻不提及疼痛的具體位置、程度、持續時間以及發作頻率等關鍵信息。
要知道,不同位置的腹痛可能指向不同的疾病,像右上腹疼痛可能與膽囊炎有關,而臍周疼痛則可能是腸道問題。如果患者不能準確描述,醫生就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隱瞞病史也是個大問題。有些患者出于隱私考慮,或者害怕被醫生責備,會隱瞞一些重要的病史,這對診斷和治療極為不利。
就像有位患者之前有過心臟病史,但在就診時沒有告知醫生,醫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具了可能會加重心臟負擔的藥物,結果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所以,無論病史是否與當前癥狀直接相關,都應該如實告知醫生。
此外,不了解醫學術語也會影響溝通效果。醫生在交流中會使用一些專業術語,患者如果不理解,又不及時詢問,就可能會對病情和治療方案產生誤解。
例如,醫生說 “竇性心律不齊”,患者可能完全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對自己的健康有什么影響,卻不敢開口問,這無疑會影響后續的治療配合度。
檢查繳費取藥,流程環節常出錯
在醫院的檢查、繳費、取藥環節,同樣隱藏著不少容易犯錯的 “雷區” 。檢查前不了解注意事項,可能會讓檢查結果不準確。
比如,有些檢查需要空腹進行,如果患者在檢查前吃了東西,像做肝功能檢查前進食,就可能會導致轉氨酶等指標異常,影響醫生對肝臟功能的準確判斷。
還有的檢查要求提前憋尿,若患者不知道,就無法順利完成檢查,只能重新預約時間。
繳費方式選擇不當也會帶來麻煩。如今醫院的繳費方式多種多樣,有現金、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還有醫保支付。
如果不了解醫保政策和報銷范圍,該用醫保支付時卻選擇了自費,就會白白多花錢。
趙先生去醫院看病,繳費時沒有注意區分醫保目錄內和目錄外的費用,直接用銀行卡支付了所有費用,后來才發現部分費用是可以通過醫保報銷的,卻因為支付方式的問題無法報銷,只能自己承擔。
取藥時未核對信息更是一個大問題。藥品關乎生命健康,一旦拿錯后果不堪設想。
有的患者取藥時不看藥品名稱、規格、數量和用法用量,直接拿走。
曾有患者把治療高血壓的藥錯拿成了治療糖尿病的藥,回家服用后身體出現不適,差點引發嚴重后果。所以,取藥時一定要仔細核對,確保無誤。
避開錯誤,輕松就醫
在現代生活中,獨自前往醫院就醫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事。但就醫過程中的這些常見錯誤,卻可能讓原本就不太輕松的就醫之路變得更加坎坷 。
從忽視提前準備,到與醫生溝通不暢,再到檢查繳費取藥環節的失誤,每一個錯誤都可能影響就醫效率和治療效果。
提前準備充分,能讓我們在醫院里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和精力;與醫生有效溝通,能讓醫生準確把握病情,制定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案;而在檢查繳費取藥時注意細節,能確保檢查結果準確、費用合理以及用藥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重視這些細節,避開這些錯誤,讓就醫過程更加順利,更好地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