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在南海悄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把一塊塊原本毫不起眼的礁盤,變成了真正能住人、能駐軍、能發展的海上基地。蓋房子、修跑道、建港口,還裝上了雷達系統,甚至能在島上種菜、發電、過日子!如今再回過頭來看,才發現我們已經在南海打造了這么多人工島,海上立足點越來越牢固。而在水面之下,也正悄然發生著一場技術變革,意義非同一般。
由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的一種全新填島方式——“漿液固化+隧道支護”技術,正在掀起一股建設熱潮。這項工藝首次成功解決了軟珊瑚沙層承載力不足的問題,使得更多島礁具備更強的穩定性、抗風浪能力和更長的使用壽命。
這項技術其實原理并不復雜。就是在松軟的沙層中注入含有細水泥顆粒的液體,讓地基變得像巖石一樣堅固,然后再從下方進行隧道式加固支撐。目前這套工藝已經在西沙的美濟島、永暑島和渚碧島率先應用,大大提升了這些島嶼的結構強度和施工效率。
這意味著,未來的南海人工島不僅面積會更大,功能也將更加豐富多樣。比如在島體地下建造隱蔽的軍事設施或避難所,在臺風季節提供安全的防護空間。這種布局,將使南海島嶼在軍事防御、生活保障、應急反應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隨著這項新技術的推廣,我國在南海的島礁開發已不再局限于單一突破,而是走向整體規劃、系統推進。這些島嶼不僅是地理上的坐標,更是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使命與定位。
以美濟島為例,它是南沙地區面積最大的人工島,東西長達9公里,南北寬約6公里,總面積超過5.66平方公里。2015年1月啟動填海工程,到10月基本完成。隨后陸續建成了港口、燈塔、醫院、體育場、游泳池等基礎設施,儼然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上城市,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超級航母”。
這座島位于牛軛礁、安達礁、仙賓礁等多個島礁的中心位置,形成了天然的環形屏障。一旦周邊30多公里范圍內出現情況,島上部隊可以迅速做出部署,形成高效的應對體系。
永暑礁原本只是個很小的礁石。但從2014年開始,中國加快了吹填進程,最終將其擴展為陸地面積約2.8平方公里的人工島。這個面積相當于110艘尼米茲級航母甲板的總和,因此也被親切地稱為“110艘不沉航母”。
該島建設速度非常快,僅用了八個月就完成了基礎吹填工作。之后又陸續建成醫療站、氣象站、電力系統等配套設施,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功能齊全的成熟島嶼。平時是觀測哨,戰時可快速轉為戰略據點,兼具民用與軍用雙重價值。
渚碧島地處南海南北航道交匯處,地理位置極其關鍵。島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目前已建成約400棟建筑。藍頂白墻的風格十分醒目,猶如一座學府般的海上城池。從空中監視到對中業島群的控制,渚碧島已經成為我國在南海的一座重要堡壘。這里不只是單純的軍事基地,更是集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海洋管理于一體的多功能樞紐。
在推進島礁建設的同時,中國始終依據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堅定維護自身在南海的合法權利。堅持主張由本國主導南海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此,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外交談判、法律仲裁、常態化巡航以及聯合軍演等方式,持續傳遞國家立場,擴大區域影響力。
這種穩步推進的戰略布局,既體現了中國的決心,也在客觀上對外部勢力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具體來說,通過對核心島嶼的不斷升級和功能拓展,逐步將宏觀戰略轉化為現實成果。這些島嶼不僅發揮著宣示主權、維護海洋權益的作用,還逐漸發展為融合軍事、行政、民生和科研功能的綜合平臺。
永興島是中國在西沙群島的核心據點,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駐軍。2012年三沙市設立后,島上填海面積擴至3.16平方公里,原先與石島分離的狀態也變為連片發展。
如今島上配有辦公樓、郵局、銀行、商店、醫院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還有氣象監測站、海洋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幾乎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海上小社會。
華陽島位于南沙最南端,2013年開始進行填海作業,短短半年內,就從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礁石擴展到了0.28平方公里。島上現已建成高層綜合樓、直升機坪、碼頭、通信基站、海水淡化設施和發電系統。它承擔著生態監測、護航、救援等多種和平任務,是南沙前沿的重要前哨。
赤瓜島曾是1988年中越海戰的主戰場之一,如今已變身成為設施完備的現代人工島。自2013年填海以來,新增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海水淡化設備、通信塔、游泳池和蔬菜種植區等設施,生活環境大為改善。
綠樹環繞,環境宜人,宛如一顆鑲嵌在南海的生態明珠。從戰火紛飛到如今的寧靜宜居,赤瓜島已經實現了從軍事重地向生態與戰略并重的新形態轉變。
展望未來,南海的島礁建設仍將是國家海洋戰略中的重點內容。科技、戰略與生態環境的結合將成為發展方向。隨著技術進步和理念更新,未來的島嶼不僅更大、更強、更實用,還可能具備更強的隱蔽性和多樣化功能。
一些周邊國家和國際觀察者對這些島礁建設存在不同看法,但中國通過不斷提升硬實力和增強軟影響力,把這些島嶼打造成了在南海博弈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未來也可能更加注重生態保護,推動如人工珊瑚礁建設和海洋牧場修復等項目,努力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實現發展與環保并行。
同時,南海的治理也有望朝向更多合作方向邁進。例如共享環境數據、開展聯合巡邏、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等,逐步構建區域協同機制,緩解部分緊張局勢。參考資料:南華早報:2024-05-22《科學家提議為南中國海的無形島嶼擴張修建隧道》Réseau International:2024-05-25《中國新造島技術將動搖南海力量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