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20世紀中國歷史書寫最好的著作?
相比專業(yè)史書,文學往往更能成為歷史最好的見證。正如這四部作品——王鼎鈞的四卷回憶錄,齊邦媛的《巨流河》,沈亦云《亦云回憶》,黃仁宇《黃河青山》,往往成為人們理解民國以來百年中國歷史的首選。
為什么會如此?王鼎鈞的一段話可以作為答案:文學作品要發(fā)乎情,歷史家則不必費太多精神料理個人感情,不管是一家哭、一路哭,哭聲對歷史家并不重要。而文學家諦聽哭聲,陪伴啼哭的人,或者與之同聲一哭……
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從大陸到臺灣、海外,從民國一路走來,在“流亡”中見證了一個動蕩的時代。齊邦媛認為:“我們這一批人,兩代退居海隅,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因為我們心靈自由,終能用文學留見證?!?/p>
店長薦書特別推薦“文學與歷史:四個人的百年中國”系列,從個人與文學的見證中,觸摸一個更為真實的百年中國。
沈亦云《亦云回憶》
了解黃郛無可替代的史料
▲1913年,沈亦云、黃郛夫婦在天津 | 選自《亦云回憶》
沈亦云是一位被遺忘的民國傳奇女性,她是一個時代大潮裹挾下的女人,歷盡風云:長成之年,正逢辛亥革命,因理想而組織女子敢死隊;自嫁給民初政壇風云人物黃郛,從此一生的命運,就再也無法與整個近代史分離......史學家唐德剛把她列為民國最值得看的三個傳奇女子之一。
她身處一個歷史“暴風眼”中的家庭,她寫家史,即是在寫國史。她的丈夫黃郛與孫中山、黃興關系密切,更是蔣的“拜把子兄弟”,歷任要職,上海光復、護國之役、北伐戰(zhàn)爭等改變歷史、國運的關鍵事件從不缺少他的身影。卻因為時常身居幕后,被史家屢屢忽視。作為蔣氏的“政治靈魂”,亦云筆下黃郛的艱難處境,也從側面反映了蔣最終失敗的原因。
沈亦云用一種人性的尺度,史家中少有的識見,寫下她的親身回憶《亦云回憶》,娓娓道來那些即使一流史家也難以評判的歷史公案——促成辛亥和議的各方因素,革命之時的一般民氣,濟南慘案的幕后隱情……這是對中國近代史的重新丈量。
沈亦云說,“歷史的尺度,可能為人道的尺度”。這部《亦云回憶》,雖述國事,卻飽含人性的關懷;說人道事,皆是歷史的溫度。蔣公評價:“其于逝者心事,實能推見至隱。”
也正因此,胡適讀罷后嘆道,亦云筆下個人播遷中的國變家憂,唯有李清照千古名篇《金石錄后序》可相比擬——兩個傳奇女子的才情、境遇都是如此相似:
丈夫早逝,因國變而流離,又在流離中艱難地保存成箱資料:她們的寫作為一份共同的情感回憶,也為文化、歷史之存續(xù)。正如亦云所說“可珍貴之史料,其間實含有可珍貴之人情”。也因此,這本《亦云回憶》更顯得難能可貴。
這是一份極具可信度的真實回憶,融合微觀的自傳和宏大的歷史變遷,沒有枯燥的說教,只有個人活生生的經歷。插入亂離中留存的大量珍藏函電史料加以佐證,非那些信口開河的所謂史書可比。
書稿歷經十年寫就,幾經增刪補正;沈亦云的文字本就頗為典雅,又由口述史大家唐德剛協(xié)助整理成稿,可謂可讀性和歷史價值的雙重保障,使本書兼具文學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
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歷史的糾葛,讓這部書直到在海外出版半個世紀之后,才在大陸首版,目前已全網斷貨,先知書店取得獨家授權,僅剩少量庫存。
黃仁宇《黃河青山》
從人生失敗中升華出的大歷史觀
▲黃仁宇19歲時照片,那時他還是天津南開大學的學生
學“成功者”的方法,不一定會成功;但避開“失敗者”走過的路,大概率能避免失敗。一直以來,我們讀傳記,常熱衷于記載種種輝煌的“成功者”傳,然此類傳記,往往容易文過飾非,夸大其辭;相反,“失敗者”的傳記則更加真實,尤其是“失敗者”的自傳。比如——黃仁宇。
他是史學界在中國大陸影響最大、名聲最著的一人;他的史學著作《萬歷十五年》堪稱現(xiàn)象級暢銷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作家,卻寫了一部“失敗者”的自傳回憶錄——《黃河青山》。
在這本書中,黃仁宇寫自己愛情的失敗、戎馬生涯的失敗、求學的失敗、工作的失敗……直到《萬歷十五年》的出版,“失敗”才逐步改善……在此不禁要問,為何黃仁宇只強調自己的人生失???
黃仁宇說,他的個人失敗,是20世紀中國遭受挫折的一種個體反映。"我寫回憶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說明我的背景,為了特定的歷史史觀。"
事實上,黃仁宇是在用自傳,解釋他著名的觀點——“大歷史觀”。在本書中,黃老不但追憶個人生平經歷與學術志業(yè)之奮斗過程,還將其以往散見于諸多著作中的觀點綜合起來,一一闡明,是 “大歷史觀”的直接解釋。
他“大歷史”形成的經過,也與他個人一生的際遇感受是分不開的。
他每次遇到的挫折都勾起往年一連串的心靈創(chuàng)傷,他整個回憶錄的主題就是“屈辱”。他個人的屈辱,民族的屈辱,他個人被誤解而遭到的冷遇,與民族的被誤解而被洋人看扁,交織在一起。他將痛苦感受升華,形成自己“大歷史”觀。
本書所闡釋的“大歷史觀”,是將歷史的內在邏輯和當下作比較,從而對未來社會走向,作出長遠判斷的思維方法。用歷史的發(fā)展軌跡比對“人生”,從古今中外的歷史因果中洞察過去與未來。
史學大家余先生稱黃仁宇為“奇?zhèn)b”式的學者;獨立史家張宏杰更是不吝贊美:“他的洞察力、悟性、歸納能力、綜合能力、“通感”能力是罕見的。他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勇氣,他將學術成果通俗化的本領,無人能出其右。”
美國大文豪厄卜代克,形容黃仁宇的文筆仿佛具備卡夫卡的夢幻特質。他的文字真誠、幽默,處處有機鋒;筆法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沒有絲毫學究氣,就算毫無學術背景的人也能讀的酣暢淋漓,且有一種“欲罷不能的參與感”。
黃仁宇的文筆在歷史學家中堪稱頂尖,優(yōu)美宏大中有一種深刻的悲涼,沒有體驗過他的動蕩經歷,就注定無法理解他的思考。
齊邦媛《巨流河》
整個中國顛沛流離的縮影
▲在武漢大學讀書時的齊邦媛
從東北到臺灣,一個女人的一生,埋藏了一世紀的兩岸悲傷。
齊邦媛,邦媛者,國士也。齊邦媛女士是臺灣文學和教育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輩,弟子多稱其為“齊先生”。
一九四七年,齊先生到臺灣,買的是來回雙程票,未料就此定居超過六十年。六十多年來,齊先生念念不忘當年事: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子弟、二十九軍浴血守華北、保衛(wèi)武漢時的民心覺醒……那個讓齊先生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
六十多年后,齊先生在80歲高齡開始動筆,歷時四年寫出了回憶錄《巨流河》。齊先生一些個人的豐沛感受,正好填補了很多大陸作品的空白,和一個教科書上看不到的時代:紈绔子弟張學良、艱難抗日、飛虎隊、美國及時宣戰(zhàn)、臺灣戰(zhàn)后經濟建設和政治治理……
很多回憶,都和教科書建立的認知不一樣。很多問題,似乎都可在這里找到答案:建國之前,建國之后;臺灣大陸一脈相承,卻又格局迥異;臺灣繼承了民國之風,延續(xù)了民國文化……
25萬字的《巨流河》,其中一半是抗戰(zhàn)流亡的家國悲歌,一半是來臺墾拓的踏實腳印。
這是一部讓許多人淚流滿面的書。據(jù)說,俞敏洪看完本書痛哭流涕。
本書出版之后,作者收到數(shù)百封來信,幾位已90多歲。他們老淚縱橫談當年事,那雖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時代,也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有骨氣時代。
對大陸讀者來說,《巨流河》是一種極為少有的閱讀體驗,因為大陸少有人這樣講歷史。表面上,它是一本個人回憶錄。實際上,它還包含兩個更大的主題:中國近代史上的國破山河在,二戰(zhàn)后臺灣的經濟起飛。
本書以歷史親歷者角度——從東北的遼河開始,在日軍炮火中輾轉大半個中國;又在國共內戰(zhàn)硝煙中,從大陸漂流到臺灣的啞口灣——記述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歷史變遷,和埋藏其中的國人苦難、悲傷,及風骨。
王德威后記說,這本書“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本書豆瓣評分9.1分,今日大陸讀者能讀到此書實在是一種“幸運”。
王鼎鈞《王鼎鈞回憶錄》
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王鼎鈞經歷了1940年代各種戰(zhàn)爭,歷經長途奔波的曲折和坎坷: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在天津被俘、俘虜營訓練、徒步行走膠濟鐵路全線至青島、最終從上海遠走海外……一路上,各種危機、沖突頻發(fā),各種艱難、意外互相糾纏,一個個場景震人心魄。
少年王鼎鈞面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局面,在集體話語體系下,他困惑不已。后來王鼎鈞去到臺灣,又因為“歷史問題”,長期被監(jiān)視居住。即便五十年代后臺灣經濟起飛,社會環(huán)境活泛了許多,在王鼎鈞看來,仍然有無形的網罩著一切。
1978年,王鼎鈞受邀到美國大學任教,臨行前,這位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知識分子向幾位高級特務坦言,“蔣家第三代不宜再執(zhí)政了,因為人民會厭倦”。
在時代潮流沖刷之下,經過大破大立,王鼎鈞最終認同了現(xiàn)代文明價值。這條路飽含著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在過去的二十世紀所經歷的痛苦和所懷抱的夢想、希望,他走得很苦,但是最終畢竟突破了大山阻隔。
1992年,年近七旬的王鼎鈞開始撰寫個人回憶錄,2009年,四卷回憶錄收筆。他用“等了一輩子的自由”,寫盡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王鼎鈞說:
“我沒有那么重要,我是想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希望讀者能了解、能關心那個時代,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經驗?!?/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