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書單
讀一本書 懂一段史
學堂君:張學良口述歷史“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歲,以后就沒了。”這是90歲的張學良和本書作者唐德剛說的第一句話,這句話也是張學良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作為民國時最具爭議的人物,張學良身上有太多的謎團,“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每一件都左右了歷史發展的軌跡,這些所有的謎團,都會在這本《張學良口述歷史》,少帥親述作出解答。
《張學良口述歷史》
張學良口述 (美)唐德剛撰寫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年6月
口述之下,一個真實的少帥
不同于正史的嚴肅筆調,這本張學良的回憶帶著濃厚的市井氣息。他評價軍閥吳佩孚是“西蜀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譏諷閻錫山搞政變是“傻瓜”,提及汪精衛時竟念起打油詩:“沒前我不怕,屁味實難聞”。這些鮮活吐槽,既是少帥個性的表達,也瞬間戳破了歷史人物的“臉譜”。
更令人咋舌的是張學良的坦率:自詡“自古英雄皆好色”,細數十一段情史,點評顧維鈞、葉公超皆風流,甚至調侃蔣介石“只剩個派頭”。讀這本書,會看到少帥早年的意氣風發,也會感受到其任性的底色,唐德剛都將這些一一的展現出來,未作任何的回避,口述之下,呈現一個真實的張學良。
蔣介石與張學良
大節不虧:改寫中國命運的大事
盡管言語零碎,但當談及人生兩大關鍵抉擇,張學良也沒有回避:
- 東北易幟時,面對日本特使威逼利誘,他擲地有聲:“你替我想到了一切,卻忘了我是中國人!” 寥寥數語,家國大義凜然;
- 西安事變中,他直言與蔣介石的根本分歧只在四字順序——蔣要“安內攘外”,他堅持“攘外安內”:“若為私利,何必兵諫?我恨透了中國人在自家院子里流血!” 這份赤誠,連政敵也難以否認。
-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親述由于自己的誤判,導致事態發展到不可預估的地步,但從“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兩件事中,不難看出“民族大義”,是他的不可動搖的底線。
口述歷史的“真”:原生態記錄的史學價值
唐德剛的整理最大程度保留了口述的原生態。東北方言的粗糲感、反復跳躍的瑣碎敘事、半截而止的欲言又止,恰還原了一個耄耋老人的真實狀態,其價值在于“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如他親承下令槍斃記者邵飄萍,澄清李大釗之死與老蔣無關等,皆修正了歷史訛傳。
在臺灣幽禁期間的張學良與趙一荻吃早餐
何為真正的口述史?
這本書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只將張學良所表述言語用最精簡的文字記錄下來 ,將少帥的傲骨與風流、擔當與局限,熔鑄進那些帶著煙火的“嘮嗑”里。讀完后讓人眼前一亮,少帥的真心話,比任何教科書都更接近風暴中心的真相。
晚年張學良如何讓看待西安事變?
“花花公子”究竟有多少女人?
東北易幟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
張作霖與的關系如何?
這些世人關心的話題,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該書共七章及外編附錄,涵蓋張學良家族背景、情感生活、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重要經歷,穿插對張作霖、蔣介石等歷史人物的評述 。非常接近歷史真相的一本好書。
目錄 · · · · · ·
出版說明
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身世:大帥起自草莽
1.張家發跡前
2.“那國家的玩意兒,能隨便給你么
3.大帥本是草莽英雄
4.父親有雄才
第二章年少時:將門父子情
1.少年聰慧
2.本想學救人,卻變成殺人
第三章女人們:平生無缺憾,唯一好女人
1.賢妻良母于鳳至
2.我和趙四
3.非常喜歡梁九小姐
4.很多女朋友
5.葉公超、顧維鈞逸事
第四章內戰和將領們
1.我的帶兵之道
2.吳佩孚:西蜀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3.郭松齡:寧折也不彎
4.南口軍紀案
5.張宗昌之死
6.厭倦了內戰
7.我就想自個兒逃了
第五章不做東北皇帝
1.東北易幟
2.閻錫山干不過我
3.美麗的東北
4.市長風波
5.和汪精衛的交往
6.熱河失守:東北軍是我的包袱
7.墨索里尼小姐
8.胡漢民
第六章“九一八”與西安事變
1.要還,就把東三省還國家
2.我的事情就是到36歲
第七章余生:英雄坐老
1.“懺悔錄”風波
2.我和溥杰
3.我的孩子們
4.喜京戲好字畫
外編唐德剛論張學良
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家·軍事家
張學良將軍的赤子之心
敬悼張學良將軍“舊”詩一束
附錄一先大元帥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附錄二本書所述大事年表
---------- 完----------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