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風塵仆仆從外地趕了過來,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會議開始前,他讓人拿出了一袋子花生,對大家講,他這次下基層破例“收禮”,今天把它送給大家嘗嘗。
接下來,他給大家講了一下,這次下基層為何收禮。他說去了鳳陽的小崗生產隊,所看到的簡直讓他大吃一驚:那里的社員個個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同時,家家戶戶都有屯糧,而且有幾個糧倉。
以前下基層,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窮得都揭不開鍋了,有些地方甚至一家只有一床被子,我們去檢查調研誰理你?不向你哭訴就不錯了。可這回去小崗村不一樣啊,每一家他都去了,到誰家誰家給裝花生、裝糧食,不要不讓走。
萬想來想去,要把小崗村的東西帶回來一些,發給大家。這就是群眾過上了溫飽生活的例證啊!如果沒有余糧,他們會這樣做嗎?如果生活過得不好,他愿意理我們這些人嗎?
萬里說到這里,眼里甚至含著眼淚。他又在會上講,現在該解放思想了,再不要被這禁祻被那禁祻了,該放開包干到戶了,強調說建設社會主義,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家家都能吃飽飯才是真格的。
見大家都在沉默,他又強調說,現在農業無論采取哪種生產形式,只要能增產增收,對集體能多提留,對國家能增收,這就是好辦法,就是管用的辦法……
那么,萬里為何突然到小崗生產隊調研,回來就說要放開包干到戶呢?一切還得從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呈送給他的一份報告:《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鳳陽縣梨園公杜小崗生產隊“包干到戶”的調查》說起。
上個月,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呈上的這個報告。萬里形容說,他看完這個7000字的報告后,就像看小說一樣,又立即看了第二遍,看了兩遍意猶未盡。
這是一份帶著感情的報告,全面反映了小崗實行包干到戶的艱難歷程。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反映小崗從建國到1978年,生產力在各種運動中遭遇破壞的詳盡歷程。
第二部分,講了小崗生產隊一年來,偷偷實行包干到戶的實際效果:全隊糧食總產66185千克,相當于1966—1970年5年間糧食產量總和。油料總產17600千克,群眾說過去20多年總共也沒有收到這么多的花生、芝麻……全都是詳實的數據支撐,讓人看了之后特別振奮。
第三部分,則講了社員的擔憂,現在小崗的這種生產方式,已經瞞不住了。但同時也遭到了非議,可大家始終認為辛勤勞動,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沒有錯,并沒有偏離社會主義軌道……講的有理有據。
萬里看完之后,立即決定到小崗村去一趟,現地去看一下老百姓的生產情況,而他去了之后大喜,現場就對有擔憂的社員說:“誰不叫你們干,你就問他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使農民生活富裕,就照他的干。不然,對不起,你們照干你們的。”
而萬里回來之后,便召集了常委開會,也就有了開頭的開幕。而就在這次會議以后,包干到戶從暗處走向了明處,先是拓展到了全省,后來又推廣到了全國。
就在這一年秋天,中央正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文件,對包產到戶給予了充分肯定。而到了這里,“包干到戶”也光明正大地在全國各地施行,后來成為了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制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