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想把生產隊搞好,沒點真本事可不行。頭一樁,得有個鎮得住場的好隊長。
大公無私是底線,偏親向友的當不了。
不怕得罪人更重要,該說重話時不能軟。
我們村老隊長常甩狠話:“不想好好干,就等著要飯!”社員們最怕這,要飯被熟人撞見,一輩子抬不起頭。光有隊長不行,得大家心往一處使。
從二月攤地到臘月過年,社員們像上了發條的鐘。攤地、深耕、撒肥、種麥,一環接一環。清明前十天種麥叫“前十墑”,先發芽后扎根。
清明后十天種麥叫“后十墑”,先扎根后發芽。別小瞧這差別,前十墑能早收十幾天。那時候天準得很,夏收必來連陰雨。
前十墑麥搶在雨前收,后十墑麥常被淋壞。
收完麥收莜麥,打谷場曬糧忙得腳不沾地。學校組織高年級撿麥穗,一粒都不能糟蹋。
接著割谷子、黍子、胡麻,到八月十五剩土豆糖菜。
這些不怕冷,上凍前收完就行。打完茬子進十月,地封了還得冬匯地。機井抽水灌田,冰蓋大地保墑,來年土濕好出苗。
臘月里農活少,社員開始備年。
蒸點心、炸油糕、腌酸菜,忙得跟“方四姐”似的。但也有閑人,打牌喝酒扯閑話,村里叫“二流子”。三千多人的村,二流子不超過二十個。
名聲壞了娶不上媳婦,只能找外村不知情的。當隊長可不止管生產,婚喪嫁娶都得張羅。
要熟農事,哪塊地種啥、啥時換茬,門兒清。要會算賬,農機具修沒修、倉庫漏不漏,心里有數。還得會“外交”,鄰隊有難得幫,不能“過死門子”。
我們隊兩任隊長都是光棍漢,沒家累才能全心撲集體。社員們說:“隊長像家長,操的心比親爹還多。”現在總說“人心齊泰山移”,放那時候是真事兒。
一個隊幾十號人,勁不往一處使,地都種不活。
有人問:“那時候苦成那樣,咋還能交公糧?”看看社員從早到晚的汗珠子,答案就在地里頭。
現在氣候變了,農時也改了,當年的經驗還能用嗎?
但有一樣沒變——想干成事,得有人帶頭,得大家一條心。關注我,聽更多老農民嘴里的真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