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恩情永遠不忘,鄉村振興一路陽光……”夏日清晨,涼風習習,一首由駐村第一書記易鵬作詞的村歌《我的李坪》,在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李坪村久久回蕩。
2023年,西南大學教務處干部易鵬主動請纓,來到了李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自此,在這片土地上,魔芋嫩芽頂破春泥,茶園新綠漫過山崗,孩童的書聲伴著老人的笑聲飄向遠方。易鵬用他的真心真情實干書寫著李坪的幸福新篇章。
李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易鵬(左)正在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基建突圍:硬化路托起山鄉脊梁
“這路修好了,以后就方便多了。”村民王志恒站在李坪村的山坡上,望著腳下蜿蜒的硬化路,黝黑的臉上泛起笑意。
兩年前,這條近8公里的山路還坑洼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水能漫過腳踝。山路的盡頭是李坪村的集中連片種植區,肥沃的土地卻因交通閉塞一度成了“孤島”。村民運送紅薯、玉米下山,只能靠肩挑背扛,稍不留神就會連人帶筐滾下山坡。
“種得再好,運不出去也是白搭!”王志恒曾無數次抱怨。
易鵬剛到村里時,村民討論最多的就是這條生產路的問題。他在走訪中發現,進出種植區道路通行條件差,這不僅是村民的“心病”,更是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死結”。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易鵬多方奔走,爭取到專項資金,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得以啟動建設。為確保施工進展順利,他和村干部隔三岔五趕到施工區,協調機械進場、解決施工糾紛、監督施工質量。看著越來越多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易鵬心里的成就感無法言表。2024年底,一條平整的水泥路貫通山間,被村民們稱為“鄉村高速”。
道路通,百業興。硬化路完工后,陸續有社會投資主體到現當坪村民組考察農業項目。通過反復論證比選,一家種植魔芋和黨參的企業和李坪村達成合作。
目前,600畝荒坡地被開墾成整齊的田壟,首批20噸魔芋種埋入沃土,據估算,畝均收益將達到8000元以上。村民詹世英說:“現在在家門口種魔芋,每畝地能有兩季的收入呢。”
而這只是李坪村基建突圍的一個縮影。兩年來,易鵬帶領駐村工作隊累計爭取落地李坪村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修復水毀道路6處,拓寬及硬化村道10余公里,5G基站覆蓋高山魔芋田,人居環境改造惠及全村300余戶。村法治廣場、太陽能路燈、環境綜合整治等相繼完成,曾經閉塞的山村日漸煥發出勃勃生機。
產業破題:茶園里長出“金葉子”
“易書記,這茶樹苗蔫了大半,怕是活不成了。”2023年夏天,茶農陳大勇蹲在地頭,指著前任駐村干部帶領種下的茶苗直嘆氣。由于連續高溫天氣,茶苗葉片泛黃卷曲,像被火燎過一般。易鵬眉頭緊鎖,卻未露怯色:“駐村幫扶就是一茬接著一茬干,這苗子已經種下去了,咱們必須讓它長起來!”
沒幾天,西南大學的相關專家受易鵬邀請來到了李坪村,專門給這些茶苗“把脈”。專家很快就開出了“藥方”: 茶苗通風透光差需要適當修剪,水分供應不足需要在早晨或傍晚澆水……
“我種了一輩子的茶,眼看茶苗才這么點高,還要進行修剪,能行嗎?”村民劉明軍家里的茶樹面積在村內首屈一指,他對專家給出的“藥方”并不認可,還曾說過哪怕茶樹死了都不剪枝的氣話。
在劉明軍的影響下,很多村民也不敢修剪,一時間,易鵬陷入了窘境。
為了改變鄉親們的思想,易鵬按照專家的“藥方”自掏腰包買來修枝剪、有機肥等,帶著駐村工作隊隊員在陳大勇的茶園里按照專家的建議修枝、施肥、澆水,半個月后,茶苗竟真的抽出了嫩綠的新芽。
當事實擺在眼前,所有的質疑瞬間煙消云散,曾經說過“茶樹死了都不剪枝”的劉明軍也心服口服地聽從了專家的建議。
前人栽下的樹活了,但如何讓鄉親們更好地“乘涼”,那就需要易鵬這個后來人想辦法了。
“種得好是基礎,銷得出才能致富”,這是易鵬筆記本上的一句話。為了將這句話落到實處,他把目光投向了派駐單位的校辦企業——西大茶業有限公司。經過溝通,李坪村茶園成為該公司的原料基地。據統計,2024年李坪村鮮葉采收突破1.6萬斤,茶農戶均增收達3000余元。
茶產業的“逆襲”使易鵬信心倍增。之后,易鵬又陸續為村里引進紅薯、苞谷等新品種,通過“新舊搭配”混種,既提升了種植效益,又對產業發展做出了新的探索。據統計,李坪村先后引進了4類新品農作物和5類經濟作物,讓村內土地畝產值翻了兩番。
紓困暖心:暑期托護班點亮希望之光
“易書記,我家孫子開學前夜還在趕作業,急得直哭。”2024年夏初,村民李大珍拉著易鵬訴苦。
原來,李坪村年輕人大多在外務工,村內留守兒童多,假期無人看管,輔導作業更是奢望。于是,易鵬的筆記本上又多了一行字:“辦暑期托護班,解村民之憂。”
然而,村委會的會議室太小,原村辦小學教室又年久失修。眼看暑期托護班就要因為場地問題擱置,李大珍一拍大腿:“我去協調,借用大家伙的底樓來做教室。”
說干就干,易鵬帶著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李大珍找到幾名村民商量“借房”,剛說明來意,大家便紛紛表示贊成:“這么好的事,全力支持”“我家底樓可以騰出來”“我家底樓空著的”……
有的鄉親認為只借房還不夠,還連夜幫著易鵬打掃衛生、搬運桌椅……在大家的支持下,4間能容納百余人的“民房教室”很快落地了。易鵬向派駐單位請來的20名師范生帶著教材趕來李坪村。
到了暑假,托護班正式開課!126名孩子擠滿教室,從拼音、算術到科學實驗,從舞蹈、樂器到繪畫剪紙,課程排得滿滿當當。
“民房教室”里,師范生張悅正在用礦泉水瓶給孩子們解釋浮力原理。只見張悅擰緊空礦泉水瓶瓶蓋,又用雙手將礦泉水瓶壓入水底,瓶子很快便浮到了水面;隨后,她逐漸向瓶中加入小石子,擰緊瓶蓋后再次放入水中,瓶子逐漸下沉,直至完全沉底。
“為什么空瓶能浮在水面?裝小石子后就下沉了呢?”一個普通的礦泉水瓶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紛紛發問。待張悅講解科學原理后,孩子們瞪大眼睛驚呼:“原來科學這么有趣!”
去年暑期的托護班,易鵬還專門從派駐單位邀請了兩名外國留學生給孩子教學,他們以有趣的英語故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主題,采用情景模擬的形式讓孩子們體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帶著大家了解不同國家的人文特色與風土人情。
“奶奶,奶奶,今天我們的英語課是外國人上哦!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外國人!”村民劉恒敏的孫子在課后興奮地說。
自從有了暑期托護班,村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發生了大變樣,從在田間嬉皮打鬧變成了到民房課堂里認真學習,從曾經的玩手機游戲變成了與小伙伴互動交流。每到新學期開學前,村民少了因催促孩子們完成作業的焦躁與不安,取而代之的是對新學期和下一個暑期托護班的渴望與期待。
今年,易鵬計劃對暑期托管班進行“升級”,除教學活動外,還將進一步增加暑期托管班的情感關懷與親子互動內容,例如設立親情視頻通話室,保障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定期聯系;設計親子互動任務“共讀一本書”“我為父母做道菜”等系列活動。
從西裝革履的高校干部到腳上滿是泥土的駐村第一書記,易鵬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書寫答卷。正如易鵬在駐村日記中所寫的那樣,“山再高,高不過向上的決心;路再遠,遠不過振興的腳步。”這座曾經沉寂的村莊,正以蓬勃之姿,奔赴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
(作者單位:重慶市城口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3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