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八十多歲的楊再春老師依舊追趕時潮,利用自媒體向大眾普及書法知識,演示書法創(chuàng)作,卻被一些人吐槽是“丑書”、“江湖體”的時候,書法會不會越練越丑確實成為一個應該被討論的問題,難道丑是書法的終極境界嗎。
楊再春先生曾是中書協(xi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最早一批活躍于電視書法教育領域的書家,他的書法講座和書法字帖深刻影響了一個時代。
在別人還在教如何臨帖的時候,楊再春先生已經(jīng)再教大家如何創(chuàng)作了,在那個信息還不發(fā)達的時代,他獨特的書風征服了民眾,甚至影響了時代書法審美。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風格被民眾廣為熟知的時候,楊再春先生的書法卻被認為是“丑書”,甚至是“江湖體”,不免令人感到唏噓。
很多人認為楊再春先生書法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沒有太多變化,并且太過刻意塑型,不夠自然樸實。
面臨同樣評價的還有周慧珺先生,她晚年的書法被認為陷入程式化,沒有了以往的霸氣和活力,逐漸顯露江湖體的趨勢。
一個風格成熟的書家,往往在晚年的時候疏于創(chuàng)新,將自己的風格寫的太過精熟,不免讓人感到油膩,自然有點江湖味道。
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走傳統(tǒng)書法道路的書家當中,也就是一些民眾眼中捍衛(wèi)書法“美”的書家,這些一輩子追求書法“美”的書家最終卻都陷入了書法“丑”,似乎有點諷刺。
而那些始終追求書法“丑”的書家,比如曾翔先生、沃興華先生等人還在持續(xù)沖擊人們對“丑書”的認識,不斷帶給人們更為新鮮的“丑書”。
其實所謂追求書法”美“和”丑“并非真正意義的”美“、”丑“,而是書法學習理念當中的被動漸變和主動創(chuàng)新。
被動漸變者堅守傳統(tǒng)書法學習路線,始終在繼承傳統(tǒng)書法的“美”,而那些主動創(chuàng)變的人敢于顛覆、突破,往往追求標新立異,難免會被認為是“丑書”。
那些堅守傳統(tǒng)書法道路,被民眾認為追求書法”美“的書家,往往走的都是被動漸變的道路,通過博覽眾長、融會貫通,加上一些個人理解,自然而然的形成個人風格。
這種風格的形成不易,需要漫長的時間,且成功率并不高,很多人終其一生也難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因為始終在等待漸變,沒有主動創(chuàng)變,風格變化緩慢,需要很長時間的跨度才能夠對比出風格的變化,無法帶給人們太多新鮮感。
當歲數(shù)大了以后,學習精力不足,風格變化就基本停滯了,一種風格持續(xù)輸出,難免陷入油滑,也容易讓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也就容易被認為是“江湖體”、“丑書”。
而那些主動創(chuàng)變的書家則能夠時時刻刻帶給人們新鮮感,比如曾翔先生,他每一年的書法變化都非常大,幾乎沒有延續(xù)過往。盡管都被評為“丑書”,但是卻“丑”的并不單調(diào)。
書法家確實存在越寫越“江湖”的現(xiàn)象,主要根源還在于思維懶惰,安于享受自然,缺乏主動探索的精神,這種思維惰性越是晚年越明顯。
書法學習要始終如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缺乏主動創(chuàng)變的精神,待到精力匱乏,也就只能接受退步了。
漸變是書法學習的老路,創(chuàng)變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潮流,無論是漸變還是創(chuàng)變,求變求新才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理。
始終求變不易,即便是天分再高的人也有枯竭、疲勞的時候,當書家已經(jīng)無力再帶來新奇感的時候,得到的不應該是批評和嘲諷,而應該是包容和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