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連張譯也兜不住了。《以法之名》上線沒幾天,口碑跌得讓人看得心驚。
央視和最高檢聯(lián)合出品、張譯和蔣欣雙強領銜、傅東育操刀、三年打磨劇本,按理說這牌面甩出去,誰不說一句“穩(wěn)了”?可偏偏,就這么一部被寄予“劇王”厚望的正劇,翻車翻得毫無預兆,一地雞毛。
觀眾罵的不是劇情節(jié)奏慢,也不是題材過時,而是“你們到底把我們當誰騙呢?”你說你要拍檢察官題材,結果正義還沒塑造起來,張譯又開始端起那套熟得不能再熟的表情管理:抿嘴、蹙眉、壓嗓、凝視遠方,還是那個“張氏中年男人”的配方,味兒卻全沒了。
張譯不是不敬業(yè),他太敬業(yè)了。可這種敬業(yè),就像吃了十年的老壇酸菜泡面,第一口你感動,第三口你還點贊,到第十碗——不好意思,我膩了。而且你不能怪我膩,因為你真的沒換味道。
《以法之名》里的洪亮,不是個新角色,是張譯過去角色的拼貼再加工。觀眾一眼就能從他的表情里讀出“又是個負重前行的人物”,問題是,他這回背的東西太輕了,走得太端了,整部劇最大的bug不是節(jié)奏拖,而是人物行為脫離現(xiàn)實。押送嫌疑人能隨意摘手銬?一個省級檢察官能讓自己被“情緒”牽著走?這不是角色設定,這是職業(yè)扮演。
張譯這幾年高產(chǎn)的確驚人,一年六部,幾乎沒下線。但高產(chǎn)不等于高質(zhì),拼命不等于出彩。他不是江湖騙子,他是拼命三郎,可越拼命,越不新鮮。一個人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角色千篇一律。他能撐起整部劇的基本盤,卻撐不起觀眾對“新鮮感”的渴望。
說白了,這不是張譯一個人的“撞墻期”,這是國產(chǎn)“安全牌劇”集體撞南墻的時候。刑偵、檢察、掃黑,外加熟臉中年男演員,這套組合拳已經(jīng)打了太多年。過去靠“正劇”就能贏口碑,如今觀眾多的是學會辨認套路的火眼金睛。“套路”不配“突破”,那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你不能指望一張張譯的臉,撐住一個早已松垮的劇本。觀眾已經(jīng)不是十年前那個容易感動的群體了,你說一句“為了正義”,我就淚流滿面?不好意思,我們要的是角色真正在故事里掙扎、轉(zhuǎn)變、崩潰、重建,而不是一個用舊招式撐完全劇的英雄模板。
最諷刺的是,張譯自己也知道。他早在華表獎上就說過:“我累了,觀眾也累了。”可話音剛落,《以法之名》就來了。他還沒從“疲憊的正義”里脫身,劇組就又把他推回到那個無所不能、隱忍到底的檢察官角色上。
這不是演員的錯,這是行業(yè)的問題。但張譯是那個站在聚光燈最中央的人,他的每一次重復都會被放大,他的每一次安全落地都會變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所以這次的差評,張譯摔得不冤。他確實該為這幾年“無死角演技光環(huán)”付出一次代價了。但也別急著蓋棺定論。他有能力東山再起,就看他敢不敢徹底打碎舊自己。
觀眾不是在等那個“演得更用力”的張譯,而是在等一個“陌生得讓人認不出”的張譯。一個你看三集還不敢確定“他是不是張譯”的角色,那才是新的起點。到那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謝這次翻車。因為只有走到谷底,人才會真正思考怎么重來。
官方信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