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福慶先生的醫學實踐與教育理念,在《顏福慶傳》中凝結為照亮中國醫學之路的精神火炬。
2025年版的《顏福慶傳》
在復旦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我已95歲,年邁體衰,未能出席現場活動。據悉,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6本“復旦大學校長傳記”,不久我收到《顏福慶傳》(2025年版,錢益民、顏志淵著)。此書是該系列中唯一一部記述復旦大學醫學領域的書。
1949年,我便進入當年上海醫學院(后改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現在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上醫”)讀書,畢業后便留在附屬中山醫院工作,至今已70余年,自然對母校懷有深厚感情。顏福慶先生既是“上醫”的創辦人,也是中山醫院的創始人。因此當我拿到這本傳記時,立即手不釋卷地翻閱,往事歷歷,浮想聯翩。
記得我入學不久便得知,新中國成立后,顏福慶先生擔任“上醫”的副院長。當時我只是一名普通學生,無緣與顏老(恕我用這樣的尊稱)直接交往。1956年,毛澤東主席接見并宴請了顏福慶教授,此事更增添了我對顏老的崇敬之情。
1988年,我有幸擔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自然免不了要了解一下“上醫”的歷史。1990年我主編了第一本《上海醫科大學年鑒》,對上海醫科大學的歷史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了新中國成立前顏福慶是上海醫學院的首任院長(1927—1940)。
2007年,為慶祝上海醫科大學創建80周年,復旦大學和中華醫學會聯合主辦了“顏福慶與中國現代醫學研討會”,我出席了這次在明道樓舉行的研討會并作了題為《國人自辦,辦出成效》的發言。
言歸正傳,我認為2025年版的《顏福慶傳》,是一部對中國現代醫學有重要價值的高質量傳記。其一,之所以說《顏福慶傳》對中國現代醫學具有重要價值,是因為顏老不僅是上醫和中山醫院的創始人,還參與創建了中華醫學會、湖南湘雅等眾多醫學機構。他早年曾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后來上醫又創建或支持了重慶醫學院、新疆醫學院等院校。可以說,顏老對我國現代醫學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文作者湯釗猷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年英文《大陸報》寫道:“這所(上醫)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醫學院,與歐美同類醫學院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醫學中心之一,它將成為中國新的驕傲。”在中國現代醫學發展史上,素有“北有協和,南有上醫”之說,而顏福慶正是上醫的創始人。
1956年全國評聘一級教授時,上醫有16人當選(顏福慶、黃家駟、胡懋廉、錢惪、張昌紹、榮獨山、徐豐彥、谷鏡汧、林兆耆、楊國亮、吳紹青、陳翠貞、王淑貞、郭秉寬、蘇德隆、沈克非),在全國高校中總數僅次于北京大學(27人),在醫學院校中位居首位。這些教授大多是各醫學學科的奠基人或開拓者之一。1994年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后不久曾做過統計:當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醫藥衛生領域的院士不足百人,其中近三分之一曾在上醫工作或學習。上醫為什么擁有這么多一級教授和院士?這得益于顏老對師資的極端審慎。書中延聘陳克恢主持藥學系(第146頁)、延聘精神衛生科專家韓芬(第175頁)、延聘護士教育領袖人才(第177頁)等章節,都生動地體現了顏老對優秀師資的極端審慎態度。1937年4月1日,顏老在國立上海醫學院、上海中山醫院新院舍落成典禮的致辭中,總結了上醫十年內取得重要成就的經驗,其中第二條就指出,“我們認定醫事為關系人生的科學,醫師操人命生殺之權,所以延聘教員及醫師的時候,必先注意其人選,學識經驗,皆經嚴格的審查,極端慎重,因此博得各界的信仰。”
顏老雖曾留學海外,與國外醫學界聯系密切,但他始終堅持洋為中用,走國人自辦醫學教育之路,秉持“正誼明道”之精神,一心撲在醫學教育事業上,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為人群服務”更是顏老始終堅持的理念,這一理念寫入了上醫校歌,成為上醫人的精神坐標。
我認為,《顏福慶傳》對中國現代醫學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顏老的醫學教育理念上。老子云“為之于未有”,顏老做到了——上醫是最早實現“國人自辦,而且辦出成效”的醫學院校。從書中可見,當年為籌措經費、延攬人才、獲取校址,顏老可謂嘔心瀝血。
我特別注意到書中附錄三(第381頁)所載1935年《中華醫學雜志》刊登的顏老英文文章《中國醫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文中,顏老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提出:中國未來的醫生必須掌握“治療、預防和社會關系三者結合”的知識體系。他強調要“考慮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以及中國的特殊需要”,主張“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醫學院”。他特別指出:“大城市需要醫生,內地和農村更需要醫生”。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擁有合格的并樂于醫學教育的教師”——當年上醫的教師都是專職的,醫生不得同時私人開業。這些都與“正誼明道”“為人群服務”的精神高度契合,指引著醫學教學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927年7月至1938年2月期間任院長的顏福慶先生
顏老對早年傳教士創辦的醫學院校和醫院在中國現代醫學發展中的地位,也持有一分為二的客觀評價。我特別注意到顏老在1924年中華醫學會第五屆大會上的演講中明確指出:“西醫必須大眾化,必須中國化。大眾化和中國化不應依靠外國醫生,而應該由中國的醫生自己來實現”(見書中第102頁)。這一見解之深刻、之超前,令我深為嘆服。我在晚年參加諸多學術會議時,曾多次引用這段講話。
顏老本人就是全科醫師出身,因而具有如此廣闊的視野。他后來主要投身于公共衛生事業和醫院、醫學院管理,以醫學教育家和公共衛生學家聞名,因此我們反而忘記了他全科醫生的角色。恕我年邁,難以全面梳理顏老的醫學學術思想,但上述幾點理念,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其二,書的內容極其詳盡地還原了顏老的生平事跡。2007年我曾看過《顏福慶傳》(送審稿),當時就發現不少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而這一版新增了6萬余字和22幅珍貴歷史照片。全書規模達38萬余字,412頁之巨。書中豐富的圖片資料展現了編者認真細致的收集工作,可謂圖文并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主要參考文獻”部分收錄之全面:涉及11所檔案室的檔案資料,25篇他人回憶錄,13篇口述史料,60余篇報刊資料,18種傳記作品以及40余篇論著資料,這在醫學類人物傳記作品中實屬罕見。
其三,2025年版《顏福慶傳》體現了編輯團隊的匠心獨運。封面設計寓意深遠且大氣磅礴。全書編排嚴謹、條目清晰、印刷精良。可見編校工作之細致。特別使我驚訝的是,書中諸多早年黑白照片通過最新人工智能(AI)技術實現了彩色復原。此外,傳記還附有詳盡的“顏福慶年譜”。更令人驚喜的是,編制了長達11頁的“人名索引”,全面涵蓋了顏老一生豐富的國內外交往記錄,這一做法在國內普通傳記中極其少見。
一句話,這是一部有很高歷史價值和學術水準的傳記典范之作。這本書適合于有志于學醫的青年人閱讀,也適合于從事醫學教育管理和醫院管理的醫務工作者閱讀。
作者:湯釗猷
圖片:網絡圖
編輯:錢 衛
約稿編輯:郭 影
責任編輯:吳南瑤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