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約峰會如期在荷蘭海牙召開。這本該是北約國家展示團結的大會,但實際情況卻有點尷尬,出了幾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峰會開始前,一個不尋常的情況發生了,以往被當做北約“編外”國家的日本和韓國,這次舉動不參加這次峰會,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給出了各自的理由。
日本方面給的理由很直接:就在峰會馬上要開的時候,美國突然動手轟炸了伊朗的核設施。這讓中東的局勢一下子變得非常緊張和危險。石破茂首相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原定要和北約以及幾個印太國家開的會議很可能開不成,而且他期待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單獨會談的機會也渺茫了,所以干脆取消了行程,派了外交部長代替他來。
韓國總統李在明沒來的理由則委婉一些,說是國內有事情要處理,加上中東局勢不明朗,所以不參加了。
這兩個重要伙伴國家領導人的缺席,尤其是在美國剛剛在中東采取了重大軍事行動的背景下,是一個明顯的信號。這說明,美國的一些單方面行動,即使是盟友,有時也會選擇保持距離,不愿意無條件追隨。
特朗普要錢,盟友不買賬,峰會正式開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立刻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希望所有北約盟國都把軍費開支提高到本國GDP的5%。他以前就認為北約國家在防務上花錢太少,讓美國吃虧。但這個要求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冷遇。加拿大和西班牙的代表當場就明確表示拒絕。其他很多國家雖然沒直接說“不”,但也明顯不樂意。
為什么呢?因為特朗普這個要求太高了。要知道,美國自己在全球到處有駐軍,還打了不少仗,軍費開支也只占到GDP的3.4%左右。像印度這樣最近還在邊境打仗的國家,軍費占比也才2%。更關鍵的是,很多國家當初加入北約,就是圖個安全省心,想著可以少花點錢在自己國防上,把錢用在其他方面發展經濟民生。現在突然要他們翻倍甚至更多增加軍費,他們當然不干,覺得這完全違背了初衷。
但不管這些國家樂意不樂意,北約最后還是把5%的軍費定了下來,只不過不是馬上執行,而是到2035年之前,也就是說,10年內,一些北約國家的國防開支要翻一倍甚至更多。
更讓氣氛尷尬的是,特朗普在峰會上干了一件不太地道的事。他把北約秘書長呂特發給他的私人短信內容給公開了。短信里充滿了呂特對特朗普的阿諛奉承,什么“您非凡的領導力”之類的話。在任何場合,公開別人的私人信息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特朗普這么做,讓歐洲方面臉上無光。
更離譜的是,后來呂特秘書長本人在公開場合,竟然稱呼特朗普為“爸爸”(DADDY),還說這只是個人品味問題,難道特朗普不該被表揚嗎?這進一步讓歐洲人覺得自己的領導人為了討好美國,姿態放得太低了。
為了給北約的存在和發展找理由,北約秘書長呂特在峰會上主動提到了臺灣問題。他聲稱,如果中國大陸決定收臺,可能會拉攏俄羅斯幫忙,那樣的話,整個歐洲都得跟著忙活。
這種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呂特作為北約秘書長談論這個,是在干涉別國內政。第二,把中國和俄羅斯硬扯到一起,說什么中國會“拉攏”俄羅斯介入臺海,純粹是猜測,沒有根據。他這么說的目的,無非是想制造“中國威脅”的印象,給北約把手伸到亞洲太平洋地區找個借口。
這次北約峰會開得有點冷清,問題不少。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因為不滿美國在中東的單邊行動,以及覺得參會意義不大,選擇不來。這表明美國的指揮棒不那么靈了,盟友也會根據自身利益和國家關系做選擇。
特朗普強推軍費增加到GDP的5%,雖然達成所謂“一致”,但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明顯不太樂意,其他國家也明顯不積極。這說明在真金白銀的利益面前,北約國家之間的分歧很大,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策讓盟友很為難。
這次峰會暴露了北約內部深刻的矛盾。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對盟友的高壓要求、單邊行動的風格,都讓盟友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同時,北約自身也面臨“存在危機”,秘書長呂特硬扯“中國威脅”和“俄羅斯干預臺海”,試圖為北約向亞太擴張找理由,顯得力不從心。在各國越來越看重自身利益的大環境下,這個西方軍事聯盟要維持表面上的團結,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