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關注小米SU7 Ultra那個4萬2碳纖維機蓋的事兒。講真,這事兒已經鬧到法院了!
車主高先生正式起訴小米了。上百個車主跟著一起。為啥?
就是那個所謂的“雙風道散熱”碳纖維機蓋——花了4萬2,結果拆開一看,里面就多了一塊塑料板。
我見過的坑爹配置不少。但這個真是讓我開了眼。
年初小米宣傳這玩意兒的時候,雷軍親自站臺,說什么“結構全改”、“賽車級散熱”。聽著就很牛X對不對?很多車主沖著這個高性能配置掏錢。結果4月底提車后一看——我勒個去!
這哪里是什么雙風道?就是個造型貨!
車主們組群維權51天了,小米的回應也是夠敷衍的。先是道歉聲明,說機蓋主要就是好看,散熱有限。然后給2000塊錢積分當補償。
2000積分?你這是打發叫花子呢!
更有意思的來了。維權代表跟小米高層面談時,對方竟然承認了——這個機蓋的成本大概就一萬塊左右!
一萬的成本,賣4萬2。這利潤率,嘖嘖。
小米那邊解釋說定價高是因為產量少,生產慢。但這解釋站得住腳嗎?我在這行干了20年,見過各種定價套路。產量少確實會推高成本,但從一萬到四萬二,這個倍數有點離譜了。
最讓車主們生氣的是什么?
6月19號,雷軍突然轉發了個博主的視頻。視頻里說這個碳蓋用的是航空材料,工藝復雜,每天只能出一個合格品。雷軍轉發的意思很明顯——看,我們的東西確實值這個價!
車主們徹底怒了。明明爭論的是功能有沒有,你們卻在那兒拿材料說事兒。這不是避重就輕嗎?
我要說句公道話。碳纖維確實是好材料,工藝也可能很復雜。但問題的核心不在這兒啊! _問題在于你宣傳的功能到底有沒有!_
雙風道散熱,這可是實打實的功能訴求。不是裝飾品!
現在車主們打官司,律師說舉證很難。你得證明企業虛假宣傳,但車企的話術都很模糊。“雙風道結構”到底怎么算合格?得找專業機構檢測,這錢車主自己掏。
而且這種官司耗時費力。法院得等證據齊全才能判。
我覺得這事兒背后還有個更大的問題——新能源車企的宣傳套路。
“賽道性能”、“賽車級”這種詞兒滿天飛。消費者以為真能達到專業水準,結果實物差距巨大。最近相關部門剛開會強調,車企不能夸大宣傳。
這次小米的事兒要是真在法庭上有個說法,對整個行業都是好事。
小米到現在還沒正式回應訴訟的事兒。碳蓋成本到底多少,后續怎么解決,都沒有明確說法。
車主們還在等法院消息。
說實在的,我挺理解車主們的憤怒。花了大價錢買配置,結果發現被忽悠了,換誰都受不了。但打官司這條路確實不好走。
企業的話術越來越精明,消費者維權的成本越來越高。
這就是現實。
不過我還是希望這事兒能有個公正的結果。不管是小米還是其他車企,都應該對自己的宣傳負責。消費者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
如果連基本的功能都做不到,那就別吹得天花亂墜。
老老實實做產品,誠誠懇懇做宣傳。這有那么難嗎?
現在這事兒還在法院里拖著。車主們堅持維權,小米保持沉默。
我們只能等等看最終結果了。
但不管怎樣,這事兒已經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消費者不是傻子,忽悠不了多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