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家宴客,談笑風生間,一個穿著土粗布大棉襖,袖口沾滿油漬的女人破門而入。
正欲慌張地和李大釗說些什么,看到一屋子的文人雅士,瞬間低下了頭。眾人竊竊私語,猜測這是李主任新聘的保姆。
怎料這時,李大釗主動起身,走過去給“大媽”撩撥頭發,整理衣襟,在座賓客困惑不已。
大姑娘,小丈夫,19年堅定的供養
李大釗能從河北大黑坨村一個毛頭小孩,一路走到最高學府的講臺,源于10歲那年,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
這一年,在李大釗祖父母的央求下,同村的趙家把16歲的三女兒趙紉蘭,嫁到了李家。
李家沒落多年,族人凋零,家產只有幾畝薄田,趙紉蘭知道想要出人頭地,就得激勵丈夫好好讀書。
于是,她獨自承擔起侍奉老人、料理家業的重擔,讓李大釗專心讀書。可等李大釗讀到中學時,家中變故不斷,生活更加窘迫。
李大釗萌生退學做工養家的念頭,悄悄從學堂溜了回來。
趙紉蘭見狀,又氣又急,說什么都不給他退學,“連哄帶騙”把李大釗趕回了學堂,自己則想盡辦法去打零工,做針線活,攢錢養家,給李大釗交學費。
1906年,科舉廢除,李大釗想轉讀新式學堂,學習更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但最近的學校都要去到天津,這意味著花銷會更大,而且未來發展如何無人能預料。
趙紉蘭聽后,二話不說,全力支持:“你只管去讀,錢我會想辦法!”
在供養李大釗到天津上學的5年,趙紉蘭除了不停地想辦法搞錢,還先后生了4個孩子,其中一個因為照顧不周,不幸夭折了,但她連傷心的時間都沒有,只能咬緊牙關強撐。
完成天津的學業后,李大釗小心翼翼地提出還想到日本留學。趙紉蘭沒有絲毫埋怨,只是問了句:“那需要多少錢?”
送走李大釗后,趙紉蘭再次遭遇了喪子之痛,這次她連一個可以傾訴的身邊人都沒有,但她依然不后悔,她堅定地相信,只要把丈夫托舉起來,未來一定會變好。
3年后,李大釗回到國內創業,四處忙碌奔波,趙紉蘭心里惦念,卻不敢打擾。直到她34歲生日這天,李大釗給她帶回來一個好消息:我們一家人搬到北京去吧!
落戶京圈,從支持學業變成支持革命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趙紉蘭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北京。
當時,李大釗是北大圖書館的主任,每個月工資是120元,后來轉聘為北大教授,追加到了200元,月薪夠買下4400斤上好面粉,妥妥的高收入家庭。
在北京,他們住的是學校安排的教工宿舍,寬敞明亮,左鄰右里都是文化人。
雖然趙紉蘭剛來的時候,大家對她土里土氣的外貌,產生了點小誤會,但相處之后,看到他們夫妻兩感情如此之好,也漸漸打消了疑慮,反倒對這位教授夫人肅然起敬。
和丈夫在北京生活的第一年,是趙紉蘭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她更了解李大釗,才有后來,她對丈夫革命的堅定支持。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為了反對舊軍閥,推動先進思想的傳播,李大釗每天忙得腳不沾地,ge命的步伐刻不容緩。
他請求操持家務的妻子,能否每月從收入中撥出80塊做組織的活動經費,趙紉蘭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但實際上李大釗除了組織活動,還常常接濟困難學生和工友,每月撥出的錢遠不止80塊。
他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窘迫,趙紉蘭反倒笑著安慰李大釗:“咱農村出來的,怕啥。沒有蔥油餅,直接大餅卷蔥也很好吃嘛。”
除了經濟上支持丈夫,趙紉蘭還是李大釗革命事業的重要幫手。
每次,李大釗把ge命同志叫到家里來商量要事時,趙紉蘭就在門外站崗放哨。
有時候,李大釗不方便送的情報,趙紉蘭也會自動請纓,幫忙傳遞。
李大釗被通緝時,趙紉蘭往往首當其沖,被敵人威逼拷問,但她從沒透漏過半句丈夫和組織的風聲。
有妻子的支持,李大釗的ge命之路走得更加從容堅定,但他也常常為此愧疚不已,妻子這輩子為他吃了太多的苦,連一個安穩的家都不曾享有。
每一次短暫的相聚,他們都暢想著光明的到來,到那一天,就是他們真正的好日子。可惜,這一天,他們永遠等不到了。
1927年,李大釗被反動軍閥逮捕,連同趙紉蘭,和三個孩子一起被抓。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李大釗臉不改色,沒有吐露一個字。
當反動派給他下絞殺判決,他只提了一個要求:“我妻子是鄉下人,什么都不懂,請你們放了她。”
當趙紉蘭帶著孩子從獄中出來,她從報紙上看到李大釗已被行刑,如同晴天霹靂,悲痛號泣,幾度暈厥過去。
繼承夫志,奮戰到最后一口氣
盡管趙紉蘭傷心欲絕,但她從不是輕易被打倒的女人,從支持丈夫求學,到支持丈夫革命,她挺過了無數難關,如今丈夫冤死,她更不能就此作罷。
李大釗遇害后,北洋軍閥仍派人監視趙紉蘭母子的一舉一動,趙紉蘭無計可施,只能回到河北老家。李大釗的棺槨則一直停放在寺廟里,無法入土為安。
趙紉蘭一直記掛著這件事,她多方奔走,拜見李大釗的昔日好友,希望他們能幫忙處理后事,但因為北洋軍閥的惡意阻攔,沒有墓地敢收葬。
直到1933年,北平形勢松動,趙紉蘭帶著子女重返北京,終于落實了李大釗的公葬儀式。公葬當天,數千群眾參與,送葬隊伍沿途派發傳單,高呼革命口號···
看到這一幕,趙紉蘭心愿已了。一個月后,趙紉蘭因長年積勞成疾,殫精竭慮,不幸病逝,人們把她和李大釗合葬在萬安公墓。
多年后,組織為她重修陵墓,把墓碑刻字改為“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同志墓”,足見后世對她的緬懷與尊敬。
趙紉蘭的一生,樸素而堅韌,她原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竭盡全力托舉愛人,扶持家庭。
當愛人沖入ge命浪潮,愛和擔當,讓她義無反顧跟隨其后。
在時代的洪流里,她不是聚光燈前最耀眼的明星,卻是背后堅固的無名基石,她的偉大配得上“同志”二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