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網上突然討論起“補課釣魚案”,不少網友很好奇,算算時間,那對雙胞胎應該參加高考了,怎么網上沒有她們的高考成績呢?
時間回溯到2021年暑假,網友“化學裴老師”發了一篇短文,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事。
簡述一下,就是,暑期網友同事和一位老師帶了一個親戚的孩子和另外1個孩子,后來,一對雙胞胎的家長通過熟人介紹,要求自己的雙胞胎加入補課。按照15天計算,這對雙胞胎應該交6000元補課費,家長還價5000,同事沒有同意,收了這對雙胞胎6000元。
第二天上午,同事到教育局去談話時,得知家長實名舉報,孩子偷偷錄音了,于是當場認栽,將6000元補課費退給家長,局里說要看家長態度再做處理。
中午,介紹人找到同事,約定2人同時拿出1000元,由介紹人找家長撤回舉報,家長收錢答應了。結果下午,家長食言,同事因此挨了處分。
這就是家長“釣魚補課”案的原始情節。
短文發出來后,網上出現不同的版本,有加上地點的,說補課案發生在沈陽,有說這對雙胞胎后來考上重點中學,老師們得知此事后,被家長和孩子的錄音舉報事件搞怕了,敬而遠之;同學了解事件原委后,孤立這對雙胞胎,按照這個邏輯發展下去,這對雙胞胎顯然會大受打擊,融入不了集體,如果心里承受能力不強的話,都有可能出現抑郁等癥狀,至于高考成績,大概率不會很理想。
因為,老師暑期違規補課,確實違背相關規定。2021年7月24日,中辦國辦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標志“雙減”政策出臺,同時,教師職業道德等師德文件,也規定了禁止教師節假日補課的禁令,老師的補課行為,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家長這一“過河拆橋”的行為,屬于“極端利己主義”,破壞了社會信任的基石。雙胞胎被高中同學孤立、老師不搭理,這是人性自保的必然結果,身為家長,慫恿孩子在補課過程中錄音取證,更是帶偏了孩子的價值觀。更關鍵的是,這名家長的做法,惡化了教育生態。一是給部分家長帶來示范效應,動輒舉報;教師群體普遍警惕“高危家庭”,加劇了家校對立。二是此類事件 消耗了社會善意,未來真正需幫助的學生或更難獲得支持。
在搜索雙胞胎事件后續的過程中,筆者意外發現,此事后續不完全是我們臆想的那樣。2021年8月17日,遼沈晚報發了一個辟謠視頻,指出,經與市區兩級教育部門核實,沈陽沒有發生類似的事。經聯系原創網友核實,此事發生在陜西一個小城市,雙胞胎當時是初二學生。
也就是說,要想核實這對雙胞胎的情況,只有找原創作者了解了。
教育的真正價值,從來不在分數榜的排名上,而在人心的尺度上。這場被誤傳千里的“補課羅生門”,剝開地域的標簽和謠言的糖衣,露出的仍是那個靈魂叩問:當錄音筆取代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信任,算計淹沒了良知,家長最終為孩子“贏”得的,究竟是怎樣一個雙輸的場景?
陜西那對雙胞胎的名字或許無人知曉,但她們被迫攜帶的隱形標簽——“學生告密者”“高危家庭”——早已成為插在所有家長脊背上的警示碑。
我們與其耗盡心力在舉報與提防的迷宮中纏斗,不如拾起那把被遺落的鑰匙:對老師的基本尊重,對學生的真誠守護,對規則邊界外那份人性微光的珍視。畢竟,當教室里的每一聲交談都變成潛在的舉報證據,我們失去的何止是高考分數?是孩子們敢于直視老師眼睛的勇氣。
今日話題:在舉報與提防成為常態的校園環境中,我們該如何守護孩子“直視老師眼睛的勇氣”?歡迎分享你身邊的家校信任故事,或提出你的重建信任方案。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