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納坦茲鈾濃縮基地的濃煙尚未散盡。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獅子的力量”的突襲,不僅摧毀伊朗的部分核能力,更讓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和一大批高級將領和科學家命喪黃泉——伊朗防空系統在以色列的精準打擊下形同虛設。所以,在不到48小時停火后,伊朗國防部長阿齊茲·納西爾扎德就已出現在中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會議,外界猜測此行與軍購密切相關。
躺在伊朗機庫里的,是堪稱“活化石”的F-14雄貓戰機。這些上世紀70年代的美制古董,如今因零件斷供,能升空的不足25架。今年6月以色列的空襲如同揭開幕布,暴露出伊朗空中力量的致命短板:缺乏現代化戰機,防空體系千瘡百孔,甚至被懷疑內部情報網遭滲透。
伊朗曾把希望寄托在俄羅斯身上。2023年1月簽署的50架蘇-35S合同,原本計劃用無人機和導彈生產線抵貨款。但俄烏戰場吞噬了俄羅斯軍工產能,兩年多過去,伊朗只收到4架蘇-35S。而以色列的空中鐵拳正急速升級——50架F-15EX“炸彈卡車”和75架F-35A隱身戰機陸續到貨,未來打擊火力將翻倍。
面對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隨時在伊朗領空建立完全制空權”的威脅,德黑蘭的焦慮肉眼可見。
轉機出現在東方。巴基斯坦空軍公布的殲10CE參數讓軍迷眼前一亮,渦扇-10B發動機加力推力14.5噸,與美軍F-16裝備的F110-GE-132相當;攜帶戰斗載荷時仍能飛行2592公里,足夠覆蓋波斯灣全域。更關鍵的是實戰表現——在印巴沖突中,殲10CE成功壓制法制陣風戰機,創下擊落6架敵機的紀錄。
殲10CE的核心武器霹靂-15E空空導彈,出口版射程達145公里,成為對抗以色列AIM-120導彈的利器。外媒評估其成本更低、毀傷效果更強,已對美制導彈形成“代差優勢”。若搭配RKL-700電子戰吊艙,更能戳中以軍軟肋——以色列缺乏戰役級電子戰能力,僅靠戰機吊艙實施戰術干擾,極易被反制。
如今局勢劇變,伊朗的需求更迫切。要覆蓋160萬平方公里國土,形成有效防空網,至少需150架現代化戰機。按殲10CE全配置單價9000萬美元計算,總價高達135億美元,這還不包括30年維護費用。
為降低成本,伊朗可能要求引進生產線本土組裝。韓國正是憑此拿下埃及訂單——64架FA-50在赫勒萬工廠組裝,附帶飛行員培訓,服務比“4S店還貼心”。但對伊朗而言,時間才是最大敵人。以色列的下一輪空襲已進入倒計時,戰機交付速度決定國家命運。
伊朗網友的呼聲折射出民間焦灼:“買200架殲10C加配套設備,再加100架梟龍,讓所有人都怕你!”。這種急迫源于清醒認知,伊朗的導彈齊射戰術雖能突破反導系統,但若沒有制空權,導彈發射車永遠只能躲在地道里。
以色列的“隨時打擊”戰略正重塑中東規則。與伊朗停火僅兩天后,以軍同時升級加沙和黎巴嫩戰線,將軍事威懾常態化。寧夏大學教授牛新春點破本質:以色列試圖用持續武力建立新秩序,卻讓整個地區陷入“交叉沖突持續不斷”的危險循環。
當伊朗國防部長走下飛往中國的專機時,德黑蘭街頭的硝煙味尚未散盡。以色列空軍基地內,地勤人員正在給F-35A裝載新型鉆地彈。殲10CE生產線上的工人不會知道,他們擰緊的每一顆螺絲,都在為中東天平增加砝碼。
這場戰機博弈的倒計時器已經啟動——以色列防長卡茨的作戰計劃就擺在案頭,伊朗的導彈發射車仍深藏地下。若150架殲10CE真能帶著霹靂導彈與電子吊艙飛抵波斯灣,以色列“隨時打擊”的囂張氣焰或將遭遇當頭一棒。
畢竟制空權的易手,從來只在雷霆萬鈞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