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0、531兩個搶裝節點刺激下,光伏裝機創下了單月歷史新高:
4月新增裝機45.22GW,較上年同期激增214.7%。5月新增裝機高達92.92GW,較4月份又大增了105.48%,較2024年同期暴漲388.03%,數據之炸裂,史無前例!
截至今年4月底,風電光伏總裝機達到15.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火電。5月底,風光累計裝機增至16.5億千瓦,在國內發電總裝機中接近半壁江山,風光成為主力能源正在變為現實。
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局,作為電力裝機的絕對主力,電力央企怎么看、如何規劃,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那么,在史無前例的“搶裝潮”后,今年下半年電力央企將會如何行動呢?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6月以來,各電力央企相繼召開月度會議。根據披露的信息,各家會議均一致提到了電量電價、成本收入利潤、經營增效、虧損治理、風險防控等內容,對于進一步加快新能源裝機等幾乎沒有任何提及。
從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的信號:在“十五五”目標暫未出爐的這段“空窗期”,電力央企的新能源業務正式進入存量時代。
存量時代意味著,電力央企不僅要緊盯新能源項目的成本、營收和利潤,還要謀求轉型,以適應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時代來臨。
電力央企共同的“關鍵詞”
6月9日,華能集團召開5月份經濟活動分析會。會議有兩處重點內容受到外界關注。
一是會議強調,要持續優化轉型發展策略,抓好項目接續和投資計劃接續,著眼公司戰略長遠繼續攻堅重點大基地項目,緊跟國家政策導向開辟新賽道,科學謀劃“十五五”規劃編制。
二是會議強調,要全力鞏固和擴大經營成果,把“量價統籌”作為經營工作的重中之重,眼睛向內、深挖潛力。要全力深化改革創新,扎實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持續強化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6月12日,大唐集團召開6月份月度經濟活動分析會。會議強調,要緊抓迎峰度夏有利時機,營銷、生產、燃料協同聯動,優化發電策略,加強外部溝通協調,全力增發增收增利。要全力壓降單位成本,科學把控燃料庫存節奏,積極應對電力市場變化,緊抓新能源經營管理,全面做好“存量增效、成本領先”。
國家電投集團則在6月份生產經營分析會上強調,要深挖經營增效潛力,落實好“一分錢”提質增效專項工作方案,全面推進主動資產管理、虧損企業治理與智慧場站建設。要壓實各級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加快核電、海上風電、新能源大基地等重點項目推進,確保達成階段性任務目標。
6月13日,三峽集團在工作例會上要求,要統籌抓好經營發展和風險防控工作,著力破解發展瓶頸,不斷深化提質增效,有效防控重大風險。要統籌抓好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推進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產業鏈建設。
綜合來看,上述電力央企的表述雖各不相同,但均指向了成本、營收、利潤幾個關鍵詞。
在經歷430、531搶裝潮后,各大電力央企集體將目光鎖定在了存量項目的營收、利潤方面,強調適應電力市場化,有效把控發電量、電價,甚至將穩定存量項目的營收、利潤上升到了防控風險的高度。
轉型綜合智慧能源運營商
讓外界頗感意外的是,除了集體強調存量項目的成本、營收以及利潤控制,各電力央企對上馬新能源項目和新增裝機目標絕口不提。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已經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新能源裝機目標。
2021年12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的《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再度明確,到2025年,央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要達到50%以上。
此后4年左右時間內,“五大六小”拼盡渾身解數爭先恐后上馬新能源項目,基本都已提前實現了新能源裝機目標。例如,截至2024年底,國家電投集團光伏、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分別達到6059萬千瓦、8414萬千瓦,合計占到總裝機的55%。
正因為如此,電力央企對上新能源項目積極性不大,存量挖潛更重要一些。除非“十五五”規劃出爐提出更高的新能源裝機目標,否則電力央企不大可能會再度掀起新能源項目裝機狂潮。
當然,不熱衷上馬新能源項目,并不意味著電力央企會停掉新能源裝機,例如,華能集團月度會議中就提到,“著眼公司戰略長遠繼續攻堅重點大基地項目”。事實上,電力央企手上有很多風光大基地、“沙戈荒”基地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之中。
除了上項目增加裝機量和存量項目的運營挖潛,電力央企更重要的是要適應新能源全面入市后,新能源逐步成長為主力能源的過程中,積極轉型,培育新業態、新業務。
2023年9月,在2023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上,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勇健在演講中,提出了綜合智慧能源運營商的概念,這是電力央企轉型的一個方向。
綜合智慧能源系統是新能源就地消納、就近使用的重要形式,主要聚合多種形態的能源要素,如新能源、儲能、可調負荷等,以靈活的自我調節能力,形成對內平衡、對外與電網友好的能源生產與消費聚合體。
轉型“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商”之外,“五大六小”作為領軍新能源業主,還需要學會到電力現貨市場的大潮中去“游泳”,需要積累并擁有新能源現貨交易的知識、經驗與能力。比如自身風電、光伏出力曲線的預測、省內以及省外電力現貨價格的預測等等。
無論是轉型“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商”,還是擁有電力現貨市場的交易能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適度放緩新能源開發的節奏,騰出一部分時間與精力來謀轉型非常必要。步入“十五五”后,又將是一場新的戰役,留給電力央企的轉型時間也不會太多。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