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西洋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虐船實驗”——美軍將退役的8萬噸級“小鷹號”航母拖到海上,動用各類導彈、炸彈輪番轟炸。
結果這艘“空殼”船硬扛了25天的持續(xù)攻擊才半沉入海,最后還得靠安放在內部的炸藥才徹底送入海底。這還只是美軍早已退役的常規(guī)動力航母,現(xiàn)役的10萬噸級尼米茲級和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生存能力更上一層樓。
航母的堅固程度遠超常人想象。以尼米茲級為例,吃水線附近鋼板厚度達203毫米,核心的動力艙、彈藥庫等關鍵位置更覆蓋著500毫米復合裝甲,如同一座移動的鋼鐵堡壘。
更令人咋舌的是其內部結構——全艦被2000多個水密隔艙精密分割。即使被魚雷炸開缺口,只需關閉相應艙門就能阻止海水蔓延,保證整艦不沉。美軍內部評估顯示,這類超級航母可硬抗5枚重型魚雷加上15枚戰(zhàn)斧反艦導彈的飽和打擊而不沉沒。
航母真正的可怕,更在于它并非單打獨斗,而是整個戰(zhàn)斗群的高效協(xié)同防御。
外層防御(700公里范圍):E-2C預警機群盤旋警戒,配合太空衛(wèi)星編織起第一道預警網(wǎng),提前30分鐘鎖定來襲威脅;
中層防御(100-120公里):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的雷達與導彈系統(tǒng)構成攔截主力,能同時應對數(shù)十個空中目標;
近身防護(30公里內):密集陣近防炮與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組成最后防線,每秒傾瀉上百發(fā)炮彈形成彈幕,專治漏網(wǎng)之魚。
這套“??找惑w”防御體系理論上能攔截95%以上的來襲導彈,讓絕大多數(shù)國家連最外層都無法突破。
航母作為機動性最強的海上目標,半小時內機動范圍可達700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中型城市的面積。在浩瀚大洋中定位它如同大海撈針。
畢竟雷達探測受地球曲率限制,有效范圍僅數(shù)十公里;衛(wèi)星偵察存在時間窗口,且易受云層干擾;假如派預警機前出搜索,剛進入航母1000公里打擊圈就可能被艦載機攔截。
即便僥幸發(fā)現(xiàn)目標,等導彈飛抵時,航母早駛離原位數(shù)十公里。更致命的是,美軍已在測試顛覆性防御技術——福特級航母即將裝備激光武器,而中國的等離子防御盾技術據(jù)傳能在300公里內令無人機和導彈電子設備自毀。
當今全球具備實質反航母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shù)。中俄的高超音速導彈如東風-26、鋯石等,雖能突破部分防御網(wǎng),但想真正擊沉一艘航母,美智庫推演結論顯示:需要上百枚導彈飽和攻擊才可能實現(xiàn)。
即便強如東風-21D,也需一次齊射300枚(總成本超300億)才能確保摧毀三四艘航母——這已不僅是軍事對抗,更是國家財力的生死豪賭。
航母的真正恐怖,不在于它永不沉沒,而在于擊沉它的代價——足以拖垮一個中等強國的全部戰(zhàn)爭資源。這頭千億巨獸,依舊是當代海權博弈中最令人敬畏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