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北京人民大會堂內,鄧穎超握住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的手:“默庵,這些年你去哪了?恩來找你找得好苦啊!”
此人正是國民黨原高級將領李默庵。
他與周總理的故事,始于黃埔軍校的師生情誼,歷經國共恩怨,最終在時代浪潮中寫下一段令人唏噓的傳奇。
1904年,李默庵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貧苦農家,受堂兄資助才得以完成中學學業。
1923年,19歲的李默庵看到國家的苦難,毅然投筆從戎,考入了黃埔軍校,為一期學員,與陳賡、宋希濂并稱“湖南三杰”。
在軍校中,他因軍事成績優異且文采斐然,被周總理注意到。
時任黃埔政治部主任的周總理,親自派陳賡接觸這位“能文能武”的青年,引導其成為“黃埔第一位加入共產黨的學生”。
然而,這段革命情誼卻在1926年因“中山艦事件”生變。
那時候,蔣介石要求黃埔軍人“選邊站”,李默庵竟又成為“第一個公開退黨的黃埔生”!
周總理痛斥其“開好頭的是你,辦壞事的也是你”。
殊不知,退黨事件背后,既有國共矛盾的激化,也與李默庵的個人遭遇相關。
他彼時因戀愛頻繁缺席黨內會議,受到了嚴厲批評,加之戀愛受挫,最終倒向了國民黨陣營。
然而,退黨后的李默庵雖效力國民黨,但其家國情懷始終未改。
1936年西安事變期間,周總理曾冒險造訪其駐地,兩人十年后首次重逢。
周總理當場吟誦出,李默庵曾寫給妻子的厭戰詩:“登仙橋畔登仙去,多少紅顏淚始干”,令李默庵當場震驚。
原來,這首詩是1933年李默庵以密電碼的形式傳遞給妻子的,沒想到竟早被紅軍截獲,還被周總理銘記多年。
這次會面持續三小時,師生拋開陣營分歧,共商抗日大計。
抗戰全面爆發后,李默庵任第十四軍軍長,在山西與八路軍協同作戰。
周總理親授其游擊戰術,李默庵活學活用,將其應用于敵后戰場,重創日軍。
周總理曾評價李默庵:“不愧是我的學生!”
這段合作,成為國共聯合抗戰的縮影。
內戰爆發后,李默庵雖被蔣介石任命為戰區司令,卻因厭惡內戰而消極避戰。
1949年程潛在湖南起義時,李默庵雖未實際參與,卻被列入起義名單,遭到蔣介石的通緝。
為躲避追殺,他輾轉香港、阿根廷、美國,漂泊30余年。
在此期間,周總理曾多次尋訪其下落,但始終未果。
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周總理依舊掛念著這位學生。
1981年,李默庵受邀回國參加辛亥革命紀念會。
面對鄧穎超那句“恩來找你找得好苦”,他含淚懺悔:“學生愧對老師!”
會上,他被安排在前排發言,深受感動,并倍感殊榮。
此后,他投身到黃埔同學會的建設,并一直致力于祖國的統一。
晚年,李默庵著書回憶周總理,稱其“以德服人,終生難忘”。
李默庵的一生,從寒門學子到抗日名將,從“退黨第一人”到愛國歸僑,他與周總理的情誼超越了政治立場,詮釋了“渡盡劫波兄弟在”的家國大義。
正如鄧穎超所言——“回來了就好”,這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圓滿,更是歷史對赤子之心的最終告慰。
參考資料
檔案時空《周恩來惦念的李默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