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剛
早晨起床,按照平時習慣,翻翻書閱讀,瀏覽瀏覽手機網頁,關注關注天下大事,學習學習新知識。當手握手機從一知名網上,看到一句“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的詩時,突然激發了我寫作一篇議論文的靈感,馬上放下手機,開始構思琢磨寫文的事兒。用了近數個小時的時間才終成此篇。現奉獻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歡。
——題記
關于“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這句詩,我上網百度了一下,出自明代詩人唐寅的《警世》,該詩通過人生哲理的提煉,展現了作者面對世事紛擾的處世智慧。這句詩的意思是:聽到流言蜚語要強迫自己忍耐,一半裝作癡呆,一半裝作耳聾。此句以生動的比喻,揭示了在復雜人際關系中保護自我的生存之道,勸誡人們不必為瑣碎是非耗費心神,適當"裝聾作啞"反而能遠離禍端。
詩句展現了中國傳統處世哲學中的"難得糊涂"理念。在明代官場險惡的背景下,這種大智若愚的態度既是對現實的妥協,也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強調內心的超然勝過表面的較真。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是非如同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這無盡的是非,我們常常陷入困惑與煩惱之中。然而,明代唐伯虎的“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處世智慧,它并非讓我們真的變得癡呆聾啞,而是在紛擾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醒,以一種超脫的態度面對世間的種種是非。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難免會聽到各種關于自己的議論和是非。有人可能會說你壞話,有人可能會對你指指點點,甚至可能會有一些毫無根據的謠言。面對這些,我們往往會感到憤怒、委屈,想要立刻為自己辯解,想要讓別人知道真相。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越是辯解,越是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因為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也沒用。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如果總是試圖控制外界的評價、回應所有是非,容易陷入“認知內耗”,形成情緒過勞。所以,當我們聽到是非時,不妨選擇沉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這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成全。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說話難聽,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他們心里有風。有些事你明知不公平,卻不能太快發作,因為你要留心的是大局,而非一時之氣。在職場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小人,他們可能會在背后說我們的壞話,或者在工作中故意刁難我們;在家庭中,我們可能會聽到一些刺耳之語。真正成熟的人,早就學會了看破不說破,聽懂裝不懂。他們明白,有些事情不必過于計較,有些話不必過于在意。不是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不想把聰明用在較勁上。他們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裝傻,以一種看似糊涂的方式應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從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學會“裝”。這是一種成熟,這是一種隱忍的智慧,這是一種豁達的胸懷,這是一種生存的藝術。在很多情況下,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情緒或者真實想法是一種很高的智慧。比如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面對同事的無端挑釁,不立刻發火而是選擇默默忍受,“裝”作大度包容的樣子,這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沖突,為自己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我們說“裝”可以理解為裝作不計較他人的過錯或者無關緊要的小事。當別人不小心冒犯了自己,能夠“裝”作沒有發生一樣,體現出一個人的大度和胸懷寬廣。
在社會這個復雜的大環境中,有時候需要通過“裝”來適應不同的社交圈子或者情境。就拿我們參加一些高端社交活動時,可能需要“裝”出一定的禮儀素養和文化內涵,這是一種為了更好地融入環境、保障自身發展的生存手段。
學會心態調整。這是一種堅守理智,也是一種自我克制,更是一種處變不驚的氣度。當得知有人在說自己是非時,不要立刻情緒激動或憤怒,因為情緒化的反應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也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很在意,從而變本加厲。要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以理性的心態去面對。
學會心態調整是一個重要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遇到是非時,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安靜。將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欲望。要學會自己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要學會慢下來,停下腳步思考。遇到心情煩躁的情況時,可以喝一杯白水,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慢慢回味身邊的人與事,對新的未來可以慢慢地梳理,既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冷靜的前進思考。要學會多和自己競爭。沒有必要嫉妒別人,也沒必要羨慕別人。很多人都是由于羨慕別人,而始終把自己當成旁觀者,越是這樣,越是會把自己掉進一個深淵。你要相信,只要你去做,你也可以的。要廣泛閱讀。閱讀實際就是一個吸收養料的過程。進行廣泛的閱讀,讓自己的頭腦充實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不能看不起自己。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如果你喜歡上了你自己,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只要你想,努力去實現,就會的!
盡量往好處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本來可以很好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情緒的把握不好,讓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讓復雜的事情更難。其實只要把握好事情的關鍵,把每個細節處理的得貼就會游刃有余。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靜點,然后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處想,心就越開,越往壞處想,心就越窄!
珍惜身邊的人。用語方面盡量不傷害,哪怕遇到你不喜歡的人,你盡量迂回,找理由離開也不要肆意傷害。這樣不僅讓自己心情太壞,也讓場面更尷尬。
熱愛生命。每天吸收新的養料,每天要有不同的思維。多學會換位思考,盡量找新的事物滿足對世界的新奇感,神秘感,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每天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如果遇到煩心事,要學會哄自己開心,讓自己堅強自信。所以你想保持良好的心態,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懷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用心去看世界,不計較得失,學會發現身邊所有令人感動的事情。
這些方法,教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
學會接納。這是一種成長的開始,這是一種超級棒的生活態度,是一種至善的修行。當我們學會接納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不完美時,我們才能開啟個人成長的旅程,接納自己的缺點,理解他人的差異,以及坦然面對生活的起伏,這些都是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學會接納,是成長的開始。”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別人說你的是非,那是他們的事情,他們有表達的權利,而你也無法去左右別人的想法。要接納這種現象,不要過于糾結和在意。
學會接納要心存一種感恩心態。可以嘗試把別人說你的是非當作是一種“提醒”,感謝對方指出你的不足,讓自己有警醒、反省、改正和提升的機會。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說別人的是非,或者在背后說你的是非,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聽、不傳。不要參與其中,也不要傳播這些信息,避免自己卷入是非之中。
如果可能的話,直接與說你是非的人進行溝通。以平和、理性的態度詢問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動機。在溝通中,要保持冷靜和尊重,不要指責或攻擊對方,而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如果覺得直接溝通可能會引發沖突,或者對方不愿意溝通,那么可以選擇沉默。不要去回應那些無端的是非,讓對方覺得你不在乎他們的言論,時間久了,他們可能會因為得不到回應而停止說你的是非。
如果身邊有一些經常說別人是非的人,盡量減少與他們的接觸和交流。避免與他們一起參與是非的討論,以免被他們帶入是非之中。
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別人對你的評價上,而是要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和自信。當你專注于自己的成長時,別人說你的是非就會顯得不那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良好的形象和品德。做到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等,這樣可以減少別人對你產生負面評價的機會。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并不是讓我們真的變得糊涂,而是在紛擾中保持內心的清醒。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是一種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林清玄所說:“不爭,是一種高度;不辯,是一種智慧;不怒,是一種修養。”人到一定年紀就會明白,真正厲害的人,從不在口頭輸贏上消耗自己。他們懂得在動蕩中沉默,在是非中安靜,在風雨中獨行。所以,別再為無關緊要的話苦惱,也別再為了他人的眼光委屈自己。讓自己半作癡呆,半作聾,才能活得清醒而自由。
是非如潮水,我們無法阻止它的到來,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讓我們以“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的智慧,面對世間的種種是非,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醒,以一種超脫的態度享受生活的美好。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歷,自由撰稿人。閑暇時喜歡讀書寫字,舞文弄墨,常行走于文字間,掬一捧清泉,擷一朵浪花,品一壺茗茶,捧一卷好書,享受生活之淡美,感悟人生之真諦,用書的馨香來滋養孤寂的靈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散文、詩歌、隨感。數10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及微信公眾平臺,其中有百余篇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