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于6月22日轟炸了伊朗的核設施之后,伊朗在6天之內作出了3個反應。
第一個反應,表演式反擊。
6月23日,伊朗使用短程和中程導彈襲擊了美國設在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該次襲擊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美國總統特朗普事后通過社交媒體感謝伊朗方面提前通知,使美方得以及時采取防護措施,避免人員傷亡。特朗普還透露,伊朗共發射14枚導彈,其中13枚被攔截,1枚因飛向“不具威脅的方向”而未予攔截。
第二,慶祝勝利。
6月24日,伊朗與以色列的停火共識生效,伊朗人民走上街頭慶祝勝利。6月26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電視講話祝賀伊朗取得勝利。哈梅內伊稱伊朗不僅戰勝了“偽猶太復國主義政權”,還“給了美國一記重重的耳光”,他祝賀伊朗人民非凡的團結與一致。
第三,舉行國葬。
6月28日,伊朗在首都德黑蘭舉行國葬,悼念在以伊沖突中遇難的60多位高級將領、核科學家、新聞工作者和婦女兒童。
在筆者看來,上述伊朗特色的反應,即使有人事先沒有預料到,事后稍一琢磨也會釋然于胸。
如無意外,伊朗的下一步應該是再次走上談判桌。
這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顯得霸氣十足也信心十足。根據俄羅斯塔斯社6月28日發出的報道,美方已向聯合國安理會通報,將致力于與伊朗就核計劃達成協議,但若伊朗不配合,美國保留采取“額外行動的權利”。
伊朗發出的信號是希望特朗普“放尊重點”,別對自己國家的領袖指手畫腳。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6月28日公開要求特朗普“真想達成協議,就應該放下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不尊重和不可接受的語氣”。
盡管伊朗、美國包括以色列都在高調放話,都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平心而論,美國在伊核問題上的主導和把控地位,是很明顯的。
但是,問題沒有那么簡單。
6月29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了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的專訪。格羅西表示,雖然美國轟炸了伊朗的3處核設施,但伊朗“核項目的某些部分可能仍然存在”。即使該項目不復存在,伊朗仍然掌握著核專業知識,有相應的工業能力,“就核技術而言,伊朗經驗非常豐富”。格羅西指出,上述事實應該促使人們明白,伊朗核問題的徹底解決不能通過軍事手段,而需要依靠協議和核查體系。
格羅西的忠告,解釋了一個疑團。為什么伊朗在遭遇美國的轟炸之后,會作出上述3個反應。
因為,對于伊朗而言,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能算是輸。
那么,伊朗的“青山”是什么?
答案是兩個:第一,這個政權還在;第二,發展核能的能力還在。
而對于美國而言,在將伊朗拉回談判桌之后的談判中,除了讓伊朗的核能發展置于國際原子能機構嚴密的監督和監管之下,特朗普可能還想限制伊朗的導彈發展,畢竟,這一次伊朗的導彈襲擊,對于以色列而言是不可承受的。
對于上述要求,伊朗當然不會輕易答應。
面對伊朗的抗拒,特朗普是拿出胡蘿卜呢?還是揮舞大棒呢?
筆者傾向性的預測是,特朗普會揮舞大棒。特朗普可能會再次動手轟炸伊朗的核設施,甚至轟炸伊朗的導彈基地、導彈倉庫和導彈生產工廠。
因為特朗普吃準了,伊朗不敢真還手。
那么,伊朗什么時候回到談判桌呢?
應該很快了。
(作者 王義偉)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王義偉
經濟觀察報海外部主任,臺海問題專家,長期關注民營經濟、國際經貿和反傾銷,對宏觀經濟也有深入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