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是第十屆國際小行星日。什么是小行星?為什么設立國際小行星日?小行星和我們的生活有哪些關聯?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特殊的日子。
源自通古斯大撞擊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像行星那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它們大部分受到太陽和木星的萬有引力影響,匯聚在介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還有部分小行星頻繁與地球擦肩而過,甚至可能闖入大氣層,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被稱為近地小行星。
1908年的6月30日,一束巨大的閃光照亮了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石泉通古斯卡河盆地的天空,隨后發生了相當于1000枚原子彈的劇烈爆炸,一團蘑菇狀的狀滾滾濃煙直沖到12英里的高空,灼熱的氣浪此起彼伏地席卷著整個浩瀚的泰加森林,數百平方公里森林在爆炸中被毀滅,這個著名的爆炸就是通古斯大撞擊事件。
通古斯大撞擊資料圖(圖/央視新聞)
據悉,這是近代歷史上與小行星有關的最大災難,爆炸的聲響在震中800公里外都能聽到,半徑200公里范圍內的窗戶都被震碎,整個歐亞大陸都記錄到了地震波,爆炸產生的空氣波甚至遠至德國、丹麥、克羅地亞和英國都能探測到。
皇后樂隊吉他手發起
2016年,聯合國宣布將6月30日設為國際小行星日。紀念日的發起人有四位,其中一位是英國著名搖滾樂隊皇后樂隊(Queen)的首席吉他手布賴恩·梅,他同時也是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天文學家。此外,還有格里戈里·里希特斯、丹妮卡·雷米和拉塞爾·施威卡特,他們都和小行星有著不解之緣。
2015年里約搖滾音樂節開幕,英國皇后樂隊成員布賴恩·梅在臺上表演。(圖/新華社)
設立國際小行星日,不僅是為了紀念通古斯大撞擊事件,提高公眾對小行星撞擊危險的認識,還旨在出現可信的近地天體威脅時,向公眾通報將在全球采取的危機溝通行動。
去年,聯合國大會宣布2029年為認識小行星和行星防御國際年,因為2029年4月13日,編號為99942的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將在距離地球表面約3.2萬公里的靜止軌道上安全掠過地球。雖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但此次近距離接近將使數十億人在晴朗的夜空中用肉眼就可觀看到這顆小行星。
盡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極低,但其潛在危害巨大。今年年初,一顆編號為“2024 YR4”的小行星就因撞擊地球概率一度高達3%引發全球關注。為共同應對這一全球性威脅,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批準成立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和空間任務規劃咨詢小組(SMPAG)。這兩個機構旨在協調全球資源、加強監測預警,并研究制定應對小行星撞擊的可行方案。
中國也積極開展小行星相關研究及防御演示驗證,為守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相信未來在全球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協同攻關下,將逐步構建起近地小行星防御的堅固“盾牌”,保衛地球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