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階層資產大幅縮水,挖空心思攜資產外逃;普通家庭收入銳減,失業更是司空見慣;貨幣不斷貶值,政府加快印鈔;零部件成本持續上漲,原材料采購混亂不堪。恰在此時,一場更大的經濟危機突然而至,汽車行業陷入了掙扎中。
1923年,德國市場有超過90家乘用車制造商;在經歷了1929年的經濟蕭條后,只有不到30家汽車品牌還茍活著,行業洗牌的速度前所未有。期間,為了讓救汽車行業于水火,德國政府有意促成各品牌進行兼并重組。于是,戴姆勒重組了奔馳,歐寶計劃與寶馬合并,奧迪等組成了Auto Union,Selve、Ruppe、Goliath等中小品牌陸續破產倒閉。
熟知德國汽車商業史的專家,預見了中國汽車行業混戰的結果。近百年前德國汽車行業的悲劇,正在被重演。中國汽車制造商價格下跌的幅度,遠遠超出了任何規模效應所能解釋的范圍。沒有利潤支撐的銷量,讓整個行業的競爭變成了現金消耗的比拼。在眾多品牌的資金池見底前,中國汽車行業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中。
在這一輪電動車的換道競賽中,政策的扶持、海量資金的涌入,讓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玩家超過了100家,注冊的品牌超過300個。它們規劃出了超過5000萬輛的產能,與市場的實際需求相比,過剩的產能超過了2000萬輛,比整個歐洲一年的汽車總產量還要多。時下,整個行業的開工率僅有49.5%,庫存超過了350萬輛。因此,價格戰成了為數不多的選項。
數十家已經倒下的品牌,仍舊沒有出清過剩的產能。德國《經濟周刊》援引專家的分析說,中國電動車行業長久以來預期的整合潮,即將真正開始。年銷量不足20萬輛的品牌會被淘汰。按照德國汽車行業過往的規律,中小企業出局已經是大概率的事情:
現在開始倒計時。
德國的專家認為,這些車企的投資者,越來越緊張。這其中就包括通過銀行貸款參與投資的地方政府。資金的缺失,使得這些小企業無力進行必要的技術研發。最終的結果就是,它們一個接一個地從市場上消失。1920至1930年代,德國汽車市場上因此消逝的品牌,超過了60家。
即便是在德國市場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國品牌,也未能幸免,被重點提及的品牌當屬蔚來。德國汽車研究中心的凱姆(Beatrix Keim)說,像蔚來這種相對成熟、但始終無法盈利的公司,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雖然蔚來不會完全退出市場,但可能會被大型車企收購:
我預計,它們將被更大的公司整合。
基于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的需求,接下來可能會發生西方車企(如斯特蘭蒂斯集團、大眾汽車集團等)收購中國廠家的情況。當下,大眾、奔馳、寶馬等德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的營運仍在掙扎中,但已經與這輪競爭之初的被動局面相比,有了較大的改善。中國品牌的動蕩期,是德國廠家的反攻機會:
那些一直秉持盈利導向、注重財務穩健、持續投資未來的企業,將最終勝出。
德國品牌的謹慎經營,反而會在當前形勢下成為一項優勢。
自本月初開始,中國的監管部門連續的出手整治汽車行業的無底線內卷。這種積極的動作意在讓汽車行業重回正軌,以破產、兼并和收購的形式進行的重整正在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