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
這句中國作協副主席馮牧的題詞,被鐫刻在織金洞景區入口洞壁上的顯眼位置,彰顯著它的不凡。每逢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在此駐足,準備一覽被封存了上億年的喀斯特地貌奇觀。
織金洞景區內部風光。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織金洞身披無數鮮亮標簽:“喀斯特地貌百科全書”“世界地質公園”“中國最美洞穴”“行星上的一大奇觀”“地下藝術寶庫”……
1980年4月,織金縣勘察隊在官寨鄉發現這個被苗族居民稱為“打雞洞”的神秘入口時,沒人能料想到它會揭開地球2億多年的記憶。當時,洞口被茂密的植被和藤蔓覆蓋,不易察覺,居住在當地的苗族民眾過節時喜歡在洞頂的平地上開展“斗雞”活動,卻意外發現這個景觀宏偉、全球罕見的地下天宮。
織金洞的更名,源于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的考察。1985年,在考察中他深感“打雞洞”之名難以詮釋其壯麗,遂提議以織金縣的“織金”二字命名。在往后的40年間,織金洞秉持著“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發展理念,以喀斯特美學的獨特姿態,迎接每一位遠方來客。
如今,站在洞內仰望石鐘乳,能清晰看見水滴落下,滴答的水聲仿佛大自然的心跳,也喻示著溶洞尚在生長發育中。40年來,織金縣一直全力守護著這些“生長中的文物”。
時光的杰作
石筍林立、石柱巍峨的織金洞內,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在燈光的映照下,猶如與世隔絕的未知秘境,讓人不禁感嘆時光的力量。
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織金洞尚處在淺海環境中,沉積著大量的石灰巖。由于地質運動,地殼不斷攀升,海水在退去的過程中不斷侵蝕石灰巖,發生空洞化。后來新寨河從洞口流入,洞腔不斷擴大擴寬,當河流退去后,洞腔基本停止發育,轉為洞石堆積,形成旱洞。
織金洞的石筍“霸王盔”。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經過千錘百煉般的沉積和演化,如今洞內的石筍、石柱、石幔等喀斯特景觀形態豐富,引人遐想。如高14米,直徑3米的“霸王盔”,因酷似西楚霸王的頭盔而得名,它的形成大約歷經了15萬年,是世界上不可多見的盔狀石筍之一,由于洞頂滴水頻率和水量前后差異較大而形成,早期洞頂滴水頻率和水量大,先形成下部粗大的盔狀石筍,后期滴水頻率和水量突變,在較短的時間內陡減,再慢慢形成上部細長的棕櫚狀石筍,堪稱大自然的杰作。
6月27日,景區講解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織金洞具有獨特的地質遺跡特性和極高的審美價值,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大、奇、全”。
其洞體景觀宏偉,內部空間廣闊,總面積達70余萬平方米,洞體兩壁高寬處可達175米,相對高差150米,平均高寬在60~100米之間,大小廳堂47個,其中上萬平方米的廳堂有5個,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地下宮殿。織金洞還是珍稀巖溶堆積形態最豐富的溶洞,幾乎囊括了巖溶堆積形態的所有類型,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尤其是銀雨樹、霸王盔、倒掛琵琶等景觀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景觀及空間造型奇特,審美價值極高,被國內外的許多嘉賓盛贊兼具抽象美、具象美、古典美和現代美。
“國內的很多洞穴我都去過,其他洞穴里有的織金洞都有,織金洞有的他們卻不一定有。” 織金洞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伶俜表示,很多洞穴以燈光效果營造夢幻景觀,但織金洞洞內采用冷光源,簡約雅致,重點突出巖溶堆積物的類別形態,避免了燈光過度渲染而對洞內景觀產生干擾,以維持它最原始的狀態。
觀賞這座規模宏大、景觀奇特的溶洞,三分靠形象,七分靠想象。王伶俜解釋道,“我們把重點放在科普教育上,而不是給景觀定位。不同的游客在觀光的時候,他的想象力不同,我們鼓勵游客自己發揮想象,分享他們的感受。”
織金洞從發現到開放的過程中,一直秉承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的理念,雖歷經40余年,洞內的一些巖溶堆積物,包括鐘乳石還在自由的生長期。
織金洞的鐘乳石。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有些國家本身沒有喀斯特地貌,因此很多外國游客對貴州的自然山水有一種天然的向往。” 自1985年開放以來,織金洞景區已累計接待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王伶俜介紹,2022年底貴陽與曼谷直飛復航以后,織金洞景區的東南亞游客持續增加。今年以來,入境游客已有2萬多人,入境游占比也在持續增長中。
40年努力,織金洞聞名遐邇
“我沒見過山,一來到這里就舍不得走了。”在安徽皖北平原地區出生長大的王伶俜在千山萬壑的貴州一待就是30年。在來到織金洞工作與溶洞共同成長的20年間,他見證了織金縣“從默默無聞到名聲大噪”的變遷。
1994年織金洞加入國際旅游洞穴協會,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專家委員會評選為中國最美的6大旅游洞穴之首;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地質公園;2022年入選國家5A級景區。去年,景區接待了約198萬人次,王伶俜說,對織金洞未來發展很有信心。
他回憶道,1985年織金洞對外開放以后,修的第一條柏油路就是從景區所在的官寨區域修到縣城的路,它也是當時織金縣境內唯一的一條柏油路。他認為,織金洞40年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性過程,因早期宣傳力度并不大,大部分游客是攝影愛好者,隨著2015年廈蓉高速“咽喉要塞”的織納高速全線通車,織金縣開始與畢節市里以及省內其他城市合作,進行聯動宣傳,如今織金洞的知名度也被逐步打響。
2017年12月,澳大利亞珍羅蘭洞穴保護區連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一行曾跨洋過海來到織金縣,對織金洞以及周邊的民族非遺文化“苗族蠟染”、織金古城等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珍羅蘭巖洞坐落于世界自然遺產大藍山山脈地區,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洞穴系統之一。
“外國專家對織金洞豎起了大拇指,他們驚嘆于織金洞作為開發了40年的景區居然可以保護得這么好。”王伶俜解釋道,珍羅蘭洞穴并沒有織金洞這么大規模的巖溶堆積物,但是雙方對資源保護的理念都是同等的,在敬畏自然的同時,如何將地質遺產轉化為永續發展的綠色動能,摸索著如何以洞穴作為旅游景點去真正帶動周邊居民的致富與發展。
當盛夏多地突破40℃時,織金洞始終保持著宜人的恒溫。這背后是每年千萬級的洞頂生態治理投入。王伶俜告訴澎湃新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每年投入接近1000萬的資金對洞頂進行生態治理與保護。通過森林覆蓋、原住民搬遷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洞頂生態環境,目前整個織金洞洞頂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0%,植物構成的生態屏障持續過濾補給巖溶水,為洞內鐘乳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王伶俜表示,不僅是出于對洞頂生態環境的保護,將原住民搬遷到官寨街,他們的生活便利性得以提升,因此居民們樂意接受。當地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比較強,認為只要把織金洞保護好、建設好,他們的收入也會增加,“織金洞讓當地百姓有了幸福感。”
織金洞的銀雨樹。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當地居民因此非常支持織金洞的品牌創建和旅游開發,游客多了以后,帶動餐飲、住宿等消費,甚至當地民眾的就業率都會有大幅提升。據王伶俜介紹,景區為本地居民提供了崗位200多個。
貴州大部分地區都是喀斯特地貌,很多村寨都有大大小小的溶洞,僅織金縣就有上百個洞穴,而織金洞擁有最優質的景觀資源,極具開發價值,當地因此主動開發了織金洞,當地老百姓也都以織金洞為榮。
事實上,在開發時,織金洞勘探出四層洞穴,但景區只對外開放了兩層,對未開放的洞穴進行保護,以開展科學考察。另一個原因是,專業人士普遍認為,洞內開放的區域已足以滿足游客對巖溶景觀的觀賞需求。同時,景區還通過分時預約、限制游客流量等措施,確保洞內環境的舒適和安全。
通過地方政府與景區進行聯動,當地人以“全民皆兵”式的參與模式共同守護著織金洞這一珍貴的地質奇觀。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當地會組織孩子在高考前、中考前這些重要節點,前往織金洞進行研學活動。通過實地參觀,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形成過程,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家鄉之美和獨特之處。這種對家鄉的熱愛和認同感,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堅定。
“高考后去往全國各大城市上學,孩子們在學校里可以自豪地介紹自己的美麗家鄉。”王伶俜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