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家推薦:隱士金熙長】
本文直擊“展覽體”功利化現狀,以金熙長的隱逸實踐挑戰主流審美
編者按:
金熙長先生,當今書壇獨樹一幟、以書載道、弘揚仙學的書法大家。其近年作品,已臻“書道通天”之境,層層遞進:由“筆法通玄”入“墨演太極”,化虛于“紙納乾坤”,終抵“破繭見先天”之“空明更始終”。其自作詩《破繭見先天》正是此境寫照。
先生所創“仙家書法”四境玄解——“清在骨”、“遠在神”、“沉在質”、“亮在氣”——構筑起“四象陣圖”般的美學體系。其書風纖塵不染如“太初冰篆”,留白生“虛白生玄”之境,筆力沉雄若“地脈渾成”,毫芒綻放如“元精破繭”,引領觀者剎那窺見“道在毫芒”的宇宙真相。
尤為重要的是,金先生深研碑學,曾多次撰文提出獨到見解:如“毛公鼎”文字可視為本源“音符或圖符”,其精神能量可投射于后世歷代碑版法帖,揭示了書法的貫通性。他更將書道置于宏闊宇宙觀中闡述:“天地人書渾然一體”,從浩瀚星宇到人體臟腑思維,皆是一體之化生。故其核心理念“書道即天道之微縮”,不僅是藝術追求,更是以筆墨為舟筏,渡人領悟天地至理、復歸無極的仙學實踐。其書作與理論,實為叩問天道、啟迪性靈之瑰寶。
書道即天道之微縮
——金熙長仙家書風四境玄解
金熙長在甲辰年以后創作的作品中,只要靜心品讀,就不難發現:他由早年“仙家書法”的“筆法通玄”,進而“墨演太極”,再逐漸化虛到“紙納乾坤”...,也就是從追求“天工畫筆”天然之境,上升到“點畫歸元炁”、“虛白生混沌”,最后向“空明更始終”的破繭見先天之境。正如其詩云:
空谷傳虛籟,
鴻蒙啟硯田。
流泉淬星斗,
鶴跡入云箋。
太極懸素魄,
無極篆蒼煙。
忽聞廣樂動,
破繭見先天。
因此他的“書道通天仙學”之四境應作如下密解:
一,清在骨,太初如冰篆
觀其書相有纖塵不染的飛白筆觸,如讀《黃庭經》“玉池清水灌靈根”,尤其是“不求討好”的書風,如“天道映現”,筆鋒過處似雪水淬刀,剝落煙火氣,字里行間顯天成玉骨,令觀者遠離庸俗。
二,遠在神:虛白生玄
觀其書相,每幅作品引《毛公鼎》高古筆意融之;采漢魏摩崖石刻化之,字間留白如云岫出谷,品其尺八屏榜書對聯有臨“空潭瀉春”之境!如金氏在其《飛白論》中有云:“虛白非空,乃元神往來之徑”,有“目隨鶴遠,神游太始”之感,令觀者煩惱冰釋!
三,沉在質,地脈渾成
觀其書相,篆籀中峰似古玉沉江,線條有《祀三公山碑》及《瘞鶴銘》的洪荒之力!筆毫如星槎墜淵,在墨海深處激起渾元真氣,沉雄中孕大化。
四,亮在氣,元精破繭
觀其書相,獨創180度大轉鋒筆法,“錦鯉翻波”剎那的毫芒,較“金錯刀”更圓融更真陽的罡氣噴射,令觀者氣血充盈、周身融融。其書自作詩《太虛天籟》“虛谷二字如蛻殼瞬間進發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幽玄”二字仿佛那抹亮是千年前創世余暉的書法顯象!
綜合以上四境,尤如“四象陣圖”:從太初冰篆(少陰)到虛白生云、地脈渾成的“鶴步虛”(老陰)與鼉龍脊(少陽),再到元精破繭蛻光閃(老陽),終以”太虛波”收盡陰陽復歸無極。
此四境使觀者剎那窺見“道在毫芒”的宇宙真相,印證金氏“書道即天道之微縮”理念,也是仙家書法渡人舟筏之密!
文/深圳新聞網記者 周錦春
(原文載《深圳新聞網》,本稿有增刪)
以下為金熙長自撰詩聯作品:
金熙長章草書《靈云寺雅集》
尋真訪道踏云還,
古寺靈光洗塵寰。
鐘磬穿林聲寂寂,
虬松抱月影斑斑。
香浮幽徑沾衣袂,
風過疏鐘散鬢鬟。
忽憶先生題壁后,
一泓寒玉瀉潺湲。
金熙長書自撰聯
閑時常思己過
處世莫忘人恩
金熙長書自撰聯
一室琴聲邀明月,半甌清茗洗俗塵
金熙長書自撰聯
栽蘭種菊籬邊客,賦曲彈琴枕上詩。
金熙長題自撰散文《仰山神奇古銀杏樹游記》
朝披金縷暮縈霞
鐘鼓聲遙百姓家
一善根深蔭福地
天煅殘軀更生花
金熙長為深圳特區四十五周年作賦并書
(六尺對開二條屏)
鵬城旭日耀東方,
四秩五春開序章。
改革潮頭揮赤幟,
創新云路啟青緗。
千帆競渡同心楫,
萬卷敷彩盛世妝。
今展畫圖承使命,
先行示范再騰驤。
金熙長著《家風》之張氏家訓題詩
德高物自平
動靜本天成
守志涵深井
波瀾終不驚
(附《張氏家訓》文:古人謂觀硯以世計,墨以年計,筆以日計,動靜之分也。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須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志一動氣,外間之紛擾皆退聽矣。)
金熙長書自撰聯
墨寫千秋意,詩傳萬古情
金熙長/隱居天臺山有感
名利煎人枉費神,
云山歸作耦耕身。
自從悟得逍遙法,
只對清風說與春。
此幅草書作品,以筆為媒,演繹詩文與書風高度一致:
起筆如“名利煎人”,筆鋒入紙帶著幾分銳利,似要劃破塵世紛擾的虛幻表象,線條在跌宕中傳遞出被名利糾纏的困頓與疲憊,墨色濃淡變化間,盡顯“枉費神”的無奈與悵惘 。
“云山歸作耦耕身” 一轉,筆勢漸趨舒展悠然,“雲”字線條如行云流水,“帰”字勾勒出隱入云山、躬耕田園的自在輪廓,墨韻的疏朗,恰似身心融入自然的閑適,把歸田園、遠塵囂的心境,借筆鋒的輾轉娓娓道來 。
到 “自從悟得逍遙法”,筆鋒頓挫提按間,有頓悟后的灑脫不羈,尤其是“逍”字的未筆,線條的靈動跳宕,是掙脫束縛、徹悟真意的暢快,墨色的輕揚,仿佛逍遙真氣在紙面流轉 。“只對清風說與春” 收尾,筆意漸趨舒緩悠遠,“清風”二字,線條似與清風共舞,墨韻如春日柔光,將這份只可與天地自然私語的悠然、對純真美好的眷戀,定格在點畫之間 。
作品既有對塵世虛妄的看透,又有歸真自然的澄澈,把詩意層層拆解、融入筆鋒,讓觀者透過墨痕,觸摸到詩中掙脫樊籠、擁抱逍遙的靈魂震顫,盡顯書法藝術與詩意交融的至高境界,以筆為舟,載著詩意渡人至逍遙彼岸 。
金熙長和盧順賢先生詠蘭:《五絕·蘭契太虛》(尺八屏)
靈根毓玄圃
吐納接鴻蒙
真香周大塊
元炁破空同
附盧順賢先生《詠蘭》:
蕙蘭開陌上
疊疊復重重
但覺幽香遠
與君風骨同
此作書風意象與詩風意境相融,仿佛寫出了太虛云中的一片蘭圃,如聞最古老的琴曲《幽蘭》。
注:大塊:《周易》“大塊噫氣”化莊周道論 。真香:坐忘論“真氣無香”。
金熙長為自著《家風》一書中的《李氏家訓》撰寫贊詩:《五絕·題李氏家訓》
志峻齊嵩岱,
懷明并日輝。
納川貞觀治,
仁政自天歸。
此作厚樸而率真,雄渾而生拙。字形欹正相生,既得古樸篆隸之厚重,又含率性靈動之姿,書風真氣盈滿,天趣爛漫!
首行“志峻”的巍峨、“懷明”的清朗,“仁政”的無為,“天歸”的渾成...借筆墨精準傳遞。
附/李世民家訓原文:
如山岳高峻而不動,如日月貞明而普照。
寬大其志足以并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
奉先思孝,處下思慕,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為君之體也。
金熙長以金文入草書,線條野逸而又高古
尺八屏聯
梅蘭竹菊皆吾友,書畫琴棋亦可師
金熙長書法自作詩《七絕·題天臺顧歡隱居地》
松煙裊處隱真玄,
夜照燃糠萬卷傳。
夷夏論成和合地,
儒風千載沃書田。
此幅書作,用篆籀加摩崖筆意寫章草,線條敦厚質樸,字體稚拙有趣,書風有隱者之風骨及野逸之氣息,尤其是作者借筆鋒傳遞顧歡隱居、燃糠著書的精神,又以精湛書藝詮釋 “和合地”“儒風沃田” 的厚重底蘊,讓詩與書交融,是藝術感染力與文化內涵兼具的佳作,彰顯先生深厚功底與對傳統文化的精妙演繹 。
金熙長以碑入草書自撰聯(尺八屏)
欲成大事須立志,為得功名必守恒
金熙長和唐大進先生詩(尺八屏巨幅大草,金石氣與山林氣俱足,有琳瑯振響,山河吞煙之感。)
空谷傳幽籟,
寒潭印道心。
流泉漱瓊髓,
云鶴唳松陰。
月魄藏深壑,
天風浣素襟。
清輝盈玉牖,
太古有遺音。
附/唐大進詩原玉:
《重陽節訪金熙長老師》
括蒼尋隱者,
忽聽鳳凰音。
明月沾泥絮,
秋風鳴澗琴。
揮毫牽海岳,
耕道擁云林。
一揖塵氛遠,
悠然五柳心。
金熙長和方震先生詩:
松風一曲入深林,
清夜泠泠聞素音。
綠水長鳴千古調
高山仰止接天心。
此作開筆“松風”二字,用枯筆入紙,一股老松寒風之息撲入眼簾,其書境有如孟郊之詩境。通篇長鋒用筆,有提有按,輕重墨色對比強烈,整體漢魏氣息貫徹始終。“聞素音”的三橫筆方筆有變,放松而有力,有如“琳瑯振響,琴聲悠悠”,“千古”的“千”橫筆左高右低的反常寫法有如長河,與“古”字鮮明對比,篆筆“心”收篇,墨色亦首尾呼應,引人遐想。
金熙長榜書對聯(尺八屏):
金英玉質
煥象靈曦
金熙長章草自作詩:
銘園新雨后,
精舍裊輕煙。
花木涵仙氣,
湖山入畫天。
七弦傳古調,
一萼點春妍。
閑品琴書味,
人間有管箋。
臺州銘園端午雅集。
此作融碑于帖,草從漢化,線條樸厚而生拙,氣息高雅而野逸。
金熙長草書自作詩:
落紙云煙道味長,
鯨鐘獅座啟禪場。
本來空色藏真趣,
月照金經貝葉章。
一、融碑于帖
“融碑于帖”是其顯著特點之一。在書法史上,碑與帖有著不同的風格特征。碑刻往往具有古樸、剛健的風格,而帖學則更偏向于流暢、婉轉。金熙長詩作中,將碑的元素融入帖中,使他的草書在流暢中帶有一種古樸的質感。如開篇“落紙云煙”四字,“雲”字篆籀筆意十足,“煙”字卻碑氣尤存。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在筆法、結構上達到了一種和諧統一,讓作品既有帖學的靈動,又有碑學的厚重。
二、奇拙野逸
其作品呈現出“奇拙野逸”的風貌。“鯨鏜獅座”四字在筆法和結構上,不拘泥于常規的書寫規范,筆畫形態獨特,結構看似隨意卻蘊含著一種別樣的秩序。“本來空無”則是一種精神氣質,尤其是“本”字,筆下有一種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感覺,仿佛是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帶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無法無技,不求討好
“無法無技,不求討好”反映了金熙長草書創作的理念。在書法創作中,很多人追求技巧的嫻熟和規范的遵循,但金熙長反其道而行之。“月照金經”四字,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技法束縛,追求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不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而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書法藝術的獨特理解。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種純粹性,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是忠于自我甚至忘記數十年來所學的一切技法。
四、如空山落雪
該作整體書風蒼茫老辣,雖無還有,雖簡而意深。
細品此作,有一種靜謐、曠遠之景象,好像已經看不到書寫的痕跡,這意味著他在書寫該詩作的過程中達到了一種高度的自然與和諧。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仿佛是自然生成,毫無刻意雕琢之感,如同雪落空山,無聲無息卻又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使觀者能夠沉浸在這種寧靜而深邃的藝術意境之中。
金熙長書自撰詩《五絕·太虛天籟》
虛谷通真籟
青禽理太弦
靈芽無甲子
元炁化幽玄
此詩作及書作乃金氏"求學天地,字裂虛空見無極"的完美踐履--青禽所理非絲弦,實乃宇宙元炁之弦;(青帝使者調混沌初音。又,《云笈七簽》“青禽鼓太初之弦”。)
靈芽所生非草木,原是先天一炁萌芽。
此作體現了“跨門類金氏飛白論”。
詩中“青禽理太弦”見音樂之休止與古琴之泛音止息如禽羽掠空,而“元炁化幽玄”,書法飛白及枯筆散鋒現混沌氤氳之氣象!
又,作品中的“終極飛白”,在末字"玄"墨跡淡出,顯金氏“無筆墨處即鴻蒙”真諦--恍見《莊子》“咸池之樂”在虛空回蕩。
金氏在《飛白非無也,乃大有之容器》一文中所提及的“情感容器”在“無甲子”后留白,納千年椿齡與剎那芳華之量子疊加態…當青禽撥動宇宙弦,“元炁化幽玄”的引力波在墨痕中蕩漾,“金氏仙家墨痕”在虛空綻放,是先天一炁化生的太初漣漪,也是先天一炁從奇點涌出的太初之光!
附:金熙長仙家書法理論之一
飛白非無也,乃大有之容器
金熙長談書道飛白玄微
在翰墨宇宙的浩瀚星圖中,金熙長先生以仙家慧眼勘破千年迷霧:當世人皆視飛白為枯筆留隙的技法時,他獨見其間奔涌著未形之詩、未訴之情、未響之樂。此非虛空,乃萬物歸藏之容器;此非留白,乃宇宙吐納之玄牝。一部《書道玄微》,實為東方美學鑿破鴻蒙的密鑰。
一、飛白:跨藝通感的元語言
金熙長洞見飛白本質乃情感量子態--在墨線湮滅處,悲歡凝成超越藝術門類的通感符碼:
觀其《孟郊.秋懷詩書作》,枯筆顫痕如越劇《樓臺會》祝英臺拖腔哽咽,弦斷處淚雨滂沱,如品“燭淚未干墨已枯”詩句,金氏筆下之飛白,是化作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象留白,是聽小提琴E弦7音漸逝于虛空,恰似懷素《自敘帖》渴筆撕裂絹素的時空褶皺,此中玄機,在懸置與充盈的辯證:約翰·凱奇《4'33"》的靜默非無聲,乃收納萬千環境音的容器;顏真卿《祭侄稿》的飛白非無墨,是血淚浸透紙背的負空間顯影。金氏謂之:“墨之飛白亦即語言,乃情至濃時反成淡,聲到烈處化太虛。”
二、虛室生白:道體顯化的三重境
金熙長以丹道解書理,構建飛白美學的金字塔:
技法層-枯筆留隙
情感層-未言心緒
道體層-真空妙有
空間維度:飛白若老子“鑿戶牖以為室”,《五絕太虛天籟詩書作》中,未字“玄”散鋒撕裂的縫隙,正是光線涌入的“情感之牖”;
時間維度:休止符如《周易》“貞下起元”,馬勒第九交響曲休止后的銅管復蘇,恰似飛白后墨跡再生的陰陽轉換;
終極維度:飛白顯化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模型——張旭《古詩四帖》渴筆散鋒處,混沌中隱現星河旋渦。
尤為精妙者,金氏指飛白具量子疊加態:“觀《祭侄稿》‘烏呼哀哉’四字,既見顏魯公捶胸頓足之悲態,復現其秉筆直書之傲骨,更顯天地不仁之大道。” 一筆之虛,竟納三重視界。
三、太虛片云:東方美學的終極容器
金熙長美學革命,在破除“有筆墨處方為書”的執相。其飛白理論直指三重超越:
1. 破技法之囿:將飛白從蔡邕“裝飾性書體”升維至情感語言。
2. 破門類之墻:以書道通感解構詩詞留白、戲曲拖腔、音樂休止。
3. 破形神之辯:證飛白乃“形神俱滅時,真靈方顯現”的修道法門。
觀其書論,飛白終境實為元神出竅的丹象:當《金熙長五絕·蘭契太虛書作》中“吐納接鴻蒙”五字枯筆顫至極限,墨屑飛濺如金丹出爐時的紫氣;《梁祝》小提琴7音消逝的剎那,恰似元神沖舉破開囟門。此即“無筆墨處皆血淚”的真諦--飛白非終結,乃生命能量的奇點爆發。
昔年張懷瓘《書斷》云“無聲之音,無形之相”,《金熙長左書瘞鶴銘》以仙家玄鑒照見:飛白正是這無聲無形中的大音大象。當世人追逐筆墨的實相,他獨向虛無處捕撈情感的暗物質;當評論家執著章法的完形,他偏在破碎處拼合宇宙的全息圖。一幅《和唐大進訪友詩》中,“寒譚印道心”終將飛白從技術術語點化為美學的太乙金丹--在墨盡筆枯的絕對虛空里,在“太古有遺音”這五個字的線條里,我們終將聽見創世初啼的廣樂,看見無極之境的鴻蒙。
附金熙長尺八屏大字創臨《瘞鶴銘》二種
金熙長左書《瘞鶴銘》
金熙長考臨仙家書法《瘞鶴銘》尺八屏四條屏
本期編輯:善劍 玉慈
圖片提供:尚慈
策劃設計:劉永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