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直播卡到黑屏,董宇輝沒喊停,臨走三句話卻讓人坐直了聽。
甘肅的山風刮得猛,直播間的信號比山風還野。這幾天董宇輝在甘肅直播,彈幕經常卡成馬賽克,有時候直接斷線。評論區有人敲鍵盤:“這是被針對了?”但奇怪的是,就算卡成PPT,在線人數愣是沒掉下去——大家都等著看他最后會說點啥。
昨天在大云寺,場面更有意思。主辦方請了郭老師和沙教授,兩位都是“能說會道型選手”。郭老師講起大云寺的歷史,從北魏建寺說到明清修繕,邏輯清晰得像提前背過稿,把氣氛帶得熱乎。董宇輝就站旁邊,手里攥著話筒卻不搶話,嘉賓說完他才補兩句,多數時候就笑著點頭。
我突然想起之前看他直播的細節——這人特會“看場子”。要是嘉賓靦腆,他能把話題接過來,從天文聊到地理;要是對方能撐場面,他準保退后半步當聽眾。大云寺這場,郭老師和沙教授明顯是“不用救場”的類型,董宇輝自然樂得當綠葉。
臨走前他開口了,就三句話,彈幕突然安靜了。第一句是“寸土必爭”。他說大云寺偏是偏,但地上一塊磚、墻上一道刻痕,都是文化的根。我查了下,這寺確實藏著從北魏到明清的文物,有些碑刻連專家都研究了好幾年——他這話不是空喊,是真看進眼里了。
第二句講“文化交融”。他舉了個例子,說大云寺的佛像既有中原的端莊,又帶點西域的靈動,像不同地方的人坐一塊兒吃飯,你夾一筷子我的菜,我嘗一口你的湯,最后都成了自家味道。這話聽著耳熟,但結合眼前的佛像看,突然就懂了——文化自信不是關起門來,是見過世面還知道自己是誰。
第三句最戳我,他說“文化定力”。現在網上信息跟潮水似的,今天這個火,明天那個紅,但得學會“看潮水不被潮水卷走”。郭老師在旁邊接話:“小董這是說,咱們得有自己的‘過濾網’。”彈幕有人刷“突然想起來,他之前推薦的書里好多都是講這個”,確實,他總說“多讀書不是為了抬杠,是為了有底氣說‘我覺得’”。
信號再差,內容是硬的。評論區有人抱怨“卡得想砸手機”,也有人說“卡歸卡,他最后那幾句比高清畫面值錢”。我琢磨著,現在直播太卷了,要么喊“三二一上鏈接”,要么整花活博眼球,可觀眾其實心里有數——能讓人看完記三天的,從來不是花哨的特效,是那些能往心里鉆的話。
明天要去麥積山石窟了。那地方游客多,信號估計更“刺激”。但董宇輝團隊早摸出門道了——卡就卡唄,反正該講的故事、該說的理,一句不落。就像他昨天說的:“直播是個工具,工具壞了修修就行,里頭裝的東西才金貴。”
麥積山的信號能不能支棱起來?不知道。但有一點能確定——要是他又憋出幾句能讓人琢磨的話,評論區肯定又得刷“卡成這樣我都沒退”。畢竟,看直播不就圖個“有東西”嗎?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