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2025年的夏天,在紐約一家咖啡館,一位年輕的軟件工程師用手中的萬事達(Mastercard)信用卡輕輕一刷,購買了0.25枚以太坊。他既沒有登錄加密貨幣交易平臺Binance或Coinbase,也無需復制粘貼復雜的錢包地址,只是在一個名叫Swapper Finance(兌換者金融)的小程序上點擊幾下,幾秒種便完成了資金結算、資產上鏈的交易。
這不是極客的實驗,而是支付行業在現實中推進的范式轉變。
2025年6月24日,萬事達宣布與Chainlink(區塊鏈預言機網絡,旨在彌合鏈下數據與鏈上智能合約之間的差距)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傳統支付網絡正主動上“鏈”,在不拆解合規架構的前提下,將 DeFi(去中心化金融)納入自身軌道。
現在,一個用戶無需理解區塊鏈即可體驗鏈上經濟價值、推動Web3.0(基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第三代互聯網)從“極客工具”向“大眾金融基礎設施”轉型的支付裂變時刻已至。
萬事達上“鏈”
2025年6月23日,支付巨頭萬事達(Mastercard)首席產品官Jorn Lambert發表署名文章,強調“穩定幣不會破壞支付系統的穩定性,反而強化它”。文中披露,截至目前,萬事達已經與MetaMask、Crypto.com、OKX、Kraken等頭部加密貨幣平臺合作,使用戶能在全球1.5億商戶接受點直接使用穩定幣消費。與此同時,平臺還允許數十家加密貨幣交易所接收其信用卡購幣,為創作者與自由職業者提供穩定幣形式的收入結算渠道。
但真正引爆加密貨幣圈的,是6月24日萬事達發布的另一份新聞稿。
在這份官方聲明中,萬事達確認與Chainlink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聯合推出名為Swapper Finance的支付服務,支持用戶通過萬事達信用卡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直接購買鏈上加密資產。
這項服務集成了多個合作方:Chainlink——提供預言機服務,保障鏈下到鏈上數據的安全可信;ZeroHash——負責法幣與加密資產的合規轉換;Shift4 Payments——處理卡支付通道;Swapper Finance——作為用戶入口;Uniswap、XSwap協議——作為底層流動性來源。
通俗而言,Chainlink就像區塊鏈的“翻譯官”,把現實世界的數據安全地傳到鏈上,讓智能合約能自動執行;ZeroHash是加密世界的“合規工具箱”,幫助傳統機構(比如銀行)輕松接入加密貨幣服務,不用自己從頭搭建系統;Shift4 Payments為美國老牌支付處理商,這次負責把萬事達卡的刷卡交易轉換成加密貨幣購買指令,讓刷卡買幣成為可能。
這一通道的打通,標志著穩定幣已從邊緣支付工具進入主流消費渠道,也代表傳統金融與去中心化金融之間的關鍵橋梁首次具備用戶可用的產品形態。
Chainlink聯合創始人Sergey Nazarov公開表示:“此次合作不是實驗,而是實際可用的系統,將幫助傳統銀行卡用戶無縫接入鏈上經濟。”
換句話說,全球35億張萬事達卡持有人將首次可以直接使用信用卡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購買加密資產,包括:比特幣、美元穩定幣(如USDT、USDC)。這一流程完全走通“法幣 →卡組織→鏈上資產”的路徑,無需中間商參與。
Sergey Nazarov表示:“Chainlink 的初衷正是實現這種傳統金融與去中心化金融的融合。這是一次復雜且多層次的合作,得益于Chainlink社區的幫助,最終促成了這一合作。”
Zerohash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Edward Woodford表示:“很高興能與Chainlink 和萬事達卡一起成為Swapper Finance平臺上的基礎設施合作伙伴。Zerohash靈活的加密貨幣和穩定幣基礎設施支持無縫、合規的幣幣兌換。Zerohash提供的基礎設施,通過無縫合規的入駐,簡化了訪問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流程,消除了智能合約和低延遲鏈上交易的復雜性。”
有分析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支付主權結構的成形信號:支付巨頭不再在“法幣與加密資產”之間游移,而是正面將區塊鏈納入自己的金融網絡主干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內地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所以內地用戶的萬事達卡不能直接用于購買加密資產。
連接與重構
“我們并沒有摧毀舊有規則,而是搭建了一座橋梁。”萬事達產品總監Jorn Lambert表示。
這座橋梁,連接的是大眾日常支付場景與加密資產之間的地帶——一個長期游離于主流金融網絡之外、被認為“難以監管”的世界。曾經,用戶若想購買加密貨幣,必須注冊交易所賬戶、完成KYC(了解你的客戶)認證、上傳證件、綁定銀行卡……過程煩瑣。現在,只需一張萬事達信用卡,“鏈”上資產便觸手可及。
這套新系統背后的多方合作,共同構成一條無需中心化交易所、卻受傳統金融監管框架保護的“刷卡上鏈”路徑。
萬事達反復強調“合規”“可控”和“消費者保護”,而這正是他們構建這條路徑的技術與監管護欄——“鏈”上行為可視,“鏈”下身份合規,流通路徑透明。
更關鍵的是,這一系統完成了對傳統金融框架的“非侵入式整合”:它沒有破壞舊秩序,而是用熟悉的支付接口,悄然嵌入一個嶄新的數字資產世界。曾經只能通過加密貨幣交易平臺流通的穩定幣,現在正被卡組織直接接納為可兌換資產。
在萬事達連接的最新網絡中,每一個穩定幣背后,都是不同機構對“合規數字貨幣”的理解和部署:Circle Internet Financial Group與Coinbase主推USDC(美元穩定幣)、Paypal(貝寶)推出PYUSD(貝寶美元穩定幣)、金融科技巨頭Fiserv聚焦FIUSD(富達美元穩定幣)、數字化資產解決方案提供商Paxos則推出USDG(全球美元穩定幣)。這些資產不再是去中心化金融玩家的“圈內貨”,而是可被全球刷卡網絡識別、處理、結算的“日常貨幣”。
這也是Web3.0真正破圈的時刻:無需理解去中心化金融架構、無需配置錢包、無需跨鏈,只需“輸入卡號—選擇金額—確認支付”三步,便可實現鏈上交易。
萬事達稱這一結構為“Multi-Token Network”(多代幣網絡)。有分析稱,這不僅是網絡升級,更是一張全球支付地圖的再繪——支付卡組織、法幣網關、鏈上資產清算、智能合約驗證、去中心化流動性協議,在此被重組為一條合規、安全但去中心化的資金通路。它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接口標準正在形成:主流金融系統主動適配區塊鏈邏輯。
就這樣,一夜之間,萬事達完成了從“刷卡消費”到“刷卡入鏈”的角色躍遷。這并非某種科技炫技,而是金融結構層面的一次悄然重構。
如此,央行法定數字貨幣(CBDC)是否也要打開類似“可編程接口”,避免被排除在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之外?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指出,現代主權國家與中央銀行的建立伴隨著貨幣從非國家化到國家化的進程,其存在的基礎也是主權信用與法律保障。但這并不意味著非主權的、局部應用的私人貨幣完全消失,其基礎可能是不同層面的信用保障。在此過程中,各國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是第一輪改革嘗試,作為貨幣中心化擁抱去中心化技術的形式探索,其實質仍然是“基于賬戶”而非“基于Token(通證)”,因此難以與加密貨幣世界相兼容。
在他看來,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是第一輪中心化對去中心化技術的制度回應,其架構仍以“賬戶制”為主,難以與原生加密世界的Token模型真正互操作。而作為第二輪嘗試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正是將“賬戶制”與“Token制”之間的鴻溝轉化為“接口”與“網關”問題,成為當前貨幣政策下的技術中介與妥協產物。
天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偉表示,未來的數字貨幣競爭將不僅是支付效率之爭,更是“生態連接能力”的競爭。當全球同行在開放區塊鏈上探索支付與金融創新的同時,中國內地科技與金融機構多受限于聯盟鏈與產業鏈場景的邊界。這種策略固然穩妥,但在下一代金融科技浪潮中,可能形成關鍵的技術與經驗“代差”。
因此,香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積極擁抱Web3.0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已成為內地金融科技力量接觸全球前沿的“試驗田”與“橋頭堡”。王偉建議,可借鑒“中心化機構治理+去中心化技術執行”的模式,在香港合規框架下探索更具兼容性的產品與機制。萬事達卡的做法也正表明,監管與Web3.0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通過分層設計、將KYC/AML(反洗錢)等合規要求嵌入技術流程中的“智能接口”,形成“主權可控+技術自洽”的現實路徑。這或許是未來傳統金融業融合Web3.0的方向。
萬事達與Chainlink的聲明中強調“合規”“數據安全”“鏈上透明”等關鍵詞,表明他們很清楚“穩定幣若要被廣泛接受必須在傳統支付標準下運行”。
即便如此,萬事達和Chainlink的“破圈”也許很難定義:金融業是正在被代碼悄悄重構,還是主流金融在收編加密資產。
金融業正在經歷“鏈改”而非“被顛覆”,最終是否會形成一種混合型金融服務生態:底層是區塊鏈技術作為新金融基礎設施;中間層是合規框架下的加密資產納入主流體系;應用層則由傳統金融機構主導。
萬事達與Chainlink的合作,可能提供了一種參考模式:它用支付網絡的穩定性與合規性,接駁鏈上的流動性與可組合性,構成了一種“中心化監管+去中心化通路”的新范式。這或許是數字金融演化的路徑之一:不是去中心化顛覆中心化,而是中心化體系借助去中心化工具優化自身邊界,以兼容的方式達成控制力與創新性的動態平衡。
(作者 歐陽曉紅)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歐陽曉紅
經濟觀察報首席記者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金融貨幣市場、保險資管、財富管理等領域。十多年財經媒體從業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